创建存储池
应用服务器使用的存储空间来自于存储系统的存储池,因此,为保障应用服务器能够使用存储系统的存储空间,首先需要创建存储池。
背景信息
- 建议使用不同硬盘域分别创建用于块存储业务或文件存储业务的存储池。
存储池是硬盘域中一个或多个存储层的逻辑组合,而不同存储层可以配置不同的RAID策略。
RAID策略包含RAID级别以及组成RAID级别的数据块和校验块的个数。
- RAID级别根据数据块和校验块个数不同分为典型配置和灵活配置。具体配置如表3-4所示。表3-4 RAID级别配置信息
RAID级别
典型配置
灵活配置
RAID0
-
-
RAID1
- 2Da
- 4D
-
RAID10
-
-
RAID3
- 2D+1Pb
- 4D+1P
- 8D+1P
2D+1P至13D+1P
RAID5
- 2D+1P
- 4D+1P
- 8D+1P
2D+1P至13D+1P
RAID50
- (2D+1P)x2
- (4D+1P)x2
- (8D+1P)x2
-
RAID6
- 2D+2P
- 4D+2P
- 8D+2P
- 16D+2P
2D+2P至26D+2P
a:“D”指数据块。
b:“P”指校验块。
说明:如果某个存储层的RAID级别首先采用灵活配置,则该层为主控制层,其他存储层的RAID策略受主控制层约束。主控层的RAID数据块数量必须与其他层的RAID数据块数量互为1、2、4或8的倍数关系。例如,性能层为主控层,其RAID策略为3D+1P,则其他层的RAID策略必须为3D+1P、6D+2P等,不能为4D+1P。如果想改变当前主控制层,取消并重新勾选该层即可。
存储池支持三级存储层,各自特点如下所示:
- 高性能层由SSD盘组成,性能最高,由于其存储介质成本较高且单盘容量小,适合随机读写性能要求很高的应用,例如数据库的索引。
- 性能层由SAS盘组成,性能较高,由于其存储介质成本适中且单盘容量较大,可靠性高,适合一般的在线应用。
- 容量层是由NL-SAS组成,性能最低,由于其存储介质成本最低且单盘容量大,适合非关键业务,例如备份。
只包含一种存储层的存储池不支持SmartTier特性。
操作步骤
- 登录DeviceManager。
- 选择 。
- 单击“创建”。
系统弹出“创建存储池”对话框。
- 设置存储池的名称和描述。
- 在“用途”中选择该存储池的用途。
取值包括“块存储服务”和“文件存储服务”。
说明:
“用途”一旦选定不可更改。- “用途”为“块存储服务”的存储池仅支持创建LUN。
- “用途”为“文件存储服务”的存储池仅支持创建文件系统。
- 在“硬盘域”中选择所属硬盘域。
- 在“存储介质”中选择存储池中需要的存储层并设置相关参数。
- 根据存储池的用途设置存储池属性。
- 块存储服务
- 单击“设置SmartTier策略”配置该存储池的SmartTier策略。相关参数说明如表3-6所示。
表3-6 SmartTier策略参数参数名称
参数说明
参数设置
业务监控时段
勾选“开启I/O监控”,通过对某一时间段业务进行监控,以获得热点数据,引导数据在存储层间进行迁移。
可设置监控时段,包括星期、“开始时间”和“持续时间”。
[默认值]
未启用I/O监控
数据迁移计划
存储池内存储层的迁移触发策略。策略包括:- 手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手动触发数据在不同的存储层之间进行迁移。迁移过程需要用户触发且整个迁移对应用服务器完全透明,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手动迁移可以在任意时间段进行数据迁移。
- 定时:使用定时迁移触发策略时,用户只需设定迁移的时间段,迁移过程中无需用户干预,可以消除手动管理成本和复杂性。整个迁移对应用服务器完全透明,不影响业务的正常运行。自动迁移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段进行数据迁移。
[默认值]
手动
说明:
- 当“数据迁移计划”设置为“定时”时,系统“业务监控时段”默认为7x24小时开启I/O监控。当“数据迁移计划”设置为“手动”时,请选择具体的路径,启动数据迁移。
- SmartTier策略仅适用于“用途”为“块存储服务”的存储池。
- SmartTier动态迁移数据需要有用于数据交换的额外空间,因此配置SmartTier特性的存储池需要预留一部分空闲空间。
- 单击“确定”。
系统返回“创建存储池”对话框。
- 单击“高级”设置存储池的高级属性信息。请依次设置相关参数,参数说明如表3-7所示。表3-7 存储池高级参数
参数名称
参数说明
参数设置
数据保护容量告警阈值(%)
当存储池用于数据保护的容量与存储池总容量比值超过告警阈值时,系统自动上报告警。
[取值范围]
1~100
[默认值]
100
已用容量告警阈值(%)
如果存储池中存在增值业务的文件系统和thin文件系统的一种,当存储池的已用容量与总容量百分比(以下简称已用容量)达到已用容量告警阈值时,系统产生告警。告警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当存储池的已用容量达到已用容量告警阈值时,系统发送存储池容量不足告警。
- 当已用容量告警阈值不大于88时,如果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90%,系统发送存储池容量即将耗尽告警。
- 当已用容量告警阈值大于88时,如果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已用容量告警阈值+2)%,系统发送存储池容量即将耗尽告警。
说明:如果您设置的已用容量告警阈值为85,则当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85%时,系统发送容量不足告警;当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90%时,系统发送容量即将耗尽告警。如果您设置的已用容量告警阈值为91,则当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93%时,系统发送容量即将耗尽告警。设置合适的已用容量告警阈值将帮助您监控存储池容量的使用情况。
[取值范围]
1~95
[默认值]
80
数据迁移粒度
在CKG基础上划分的固定大小的逻辑存储空间,作为热点数据统计和迁移的最小单元(数据迁移粒度),也是存储池中申请空间、释放空间的最小单位。建议采用默认设置“4MB”,设置后不可更改。说明:该参数仅在所有存储层的RAID策略均为典型配置时可以配置。
[取值范围]
512KB~64MB
[默认值]
4MB
分条深度
分条是把连续的数据分割成相同大小的数据块,把每段数据分别写入到存储设备中的不同磁盘上,实现I/O在每块磁盘上负载均衡,提高读写能力。
分条深度即分条大小,是写在每块磁盘上的分条数据块的大小。分条深度越小,则数据被分成了更多更小的数据块。这些数据块会被分散到更多的硬盘上存储,因此提高了传输的性能,但是由于要多次寻找不同的数据块,磁盘定位的性能就下降了。相反,分条深度越大,数据块越少,则降低传输性能,提高定位性能。
分条深度的取值包括:- 系统自动选择
系统根据存储层的RAID策略和数据迁移粒度大小选择最优分条深度。
- 32KB
- 64KB
- 128KB
随机读写业务(如数据库场景)建议使用128KB。
- 256KB
- 512KB
顺序读写业务(如媒体资讯)建议使用512KB。
说明:分条深度设置后无法修改。[默认值]
系统自动选择
- 单击“确定”。
- 单击“设置SmartTier策略”配置该存储池的SmartTier策略。相关参数说明如表3-6所示。
- 文件存储服务。
- 单击“高级”设置存储池的高级属性信息。请依次设置相关参数,参数说明如表3-8所示。表3-8 存储池高级参数
参数名称
参数说明
参数设置
已用容量告警阈值(%)
如果存储池中存在thin文件系统,当存储池的已用容量与总容量百分比(以下简称已用容量)达到已用容量告警阈值时,系统产生告警。告警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当存储池的已用容量达到已用容量告警阈值时,系统发送存储池容量不足告警。
- 当已用容量告警阈值不大于88时,如果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90%,系统发送存储池容量即将耗尽告警。
- 当已用容量告警阈值大于88时,如果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已用容量告警阈值+2)%,系统发送存储池容量即将耗尽告警。
说明:如果您设置的已用容量告警阈值为85,则当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85%时,系统发送容量不足告警;当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90%时,系统发送容量即将耗尽告警。如果您设置的已用容量告警阈值为91,则当存储池已用容量达到93%时,系统发送容量即将耗尽告警。设置合适的已用容量告警阈值将帮助您监控存储池容量的使用情况。
[取值范围]
1~95
[默认值]
80
数据迁移粒度
在CKG基础上划分的固定大小的逻辑存储空间,作为热点数据统计和迁移的最小单元(数据迁移粒度),也是存储池中申请空间、释放空间的最小单位。建议采用默认设置“4MB”,设置后不可更改。说明:该参数仅在所有存储层的RAID策略均为典型配置时可以配置。
[取值范围]
512KB~64MB
[默认值]
4MB
分条深度
分条是把连续的数据分割成相同大小的数据块,把每段数据分别写入到存储设备中的不同磁盘上,实现I/O在每块磁盘上负载均衡,提高读写能力。
分条深度即分条大小,是写在每块磁盘上的分条数据块的大小。分条深度越小,则数据被分成了更多更小的数据块。这些数据块会被分散到更多的硬盘上存储,因此提高了传输的性能,但是由于要多次寻找不同的数据块,磁盘定位的性能就下降了。相反,分条深度越大,数据块越少,则降低传输性能,提高定位性能。
分条深度的取值包括:- 系统自动选择
系统根据存储层的RAID策略和数据迁移粒度大小选择最优分条深度。
- 32KB
- 64KB
- 128KB
随机读写业务(如数据库场景)建议使用128KB。
- 256KB
- 512KB
顺序读写业务(如媒体资讯)建议使用512KB。
说明:分条深度设置后无法修改。[默认值]
系统自动选择
- 单击“确定”。
- 单击“高级”设置存储池的高级属性信息。
- 块存储服务
- 在“创建存储池”对话框中,单击“确定”。
系统弹出“执行结果”对话框,提示操作成功。
- 单击“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