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原理
VLL的基本架构
VLL技术通过隧道承载CE(Customer Edge)端的各种二层业务,透明传递CE端的二层数据,为用户提供点对点的二层VPN服务。
VLL的基本架构可以分为AC、VC和Tunnel三个部分,而PW这个概念也会经常用到。如图4-2所示。
VLL的实现过程
VLL的实现过程包括VLL的建立和VLL的报文转发两个部分。
VLL的建立
VLL的建立需要完成AC绑定和PW的建立。
- PW的建立:两端PE通过静态配置或使用信令协议交换VC信息建立PW,用于提供一个VLL在公网传输的专用通道。
- AC绑定:将PE上的AC接口绑定到PW,建立AC与PW之间的VLL对应转发关系。
VLL的报文转发
VLL建立后,报文在VLL网络中的传输分为封装、透传、解封装三个过程。
封装
报文从AC接口进入PE上的PW时,PE设备根据报文中外层Tag类型及PW的封装方式进行不同的封装处理。
设备判别的报文中的外层Tag分为U-Tag和P-Tag两种。其中:U-Tag是被用户的设备插入的Tag,对业务提供商SP(Service Provider)无意义。当使用GE接口、XGE接口、40GE接口、100GE接口、Eth-Trunk接口作为AC接口时,AC接口上送PW的报文中的携带的外层Tag为U-Tag。
P-Tag是被SP的设备插入的Tag,通常用于区分用户流量。当使用子接口或者VLANIF接口作为AC接口时,AC接口上送PW的报文中携带的外层Tag为P-Tag。
PW的封装方式有Ethernet封装(Raw模式)和VLAN封装(Tagged模式)两种方式。
PE设备对从AC进入PW的报文的具体处理方式如表4-2所示。
透传
由于VLL使用MPLS网络的Tunnel承载,报文经过封装传送到MPLS网络后,Tunnel直接将报文及其内层VC标签透传至对端PE。
解封装
对端PE收到本端PE发送的报文后,对其进行MPLS解封装,根据解封装后得到的VC信息,将报文转发到对应的AC接口。
解封装后,报文从PW进入AC,PE设备会根据AC接口类型及报文中的Tag类型对报文进行不同的Tag处理方式,具体处理方式如表4-3所示。
表4-3 PE对从PW进入AC的报文的处理方式从PW进入AC的报文
PE对从PW进入AC的报文中VLAN Tag的处理
报文中存在P-Tag
当AC接口类型不同时,设备对报文中Tag的处理不同。
- 主接口(XGE接口、40GE接口、100GE接口、GE接口、Eth-Trunk接口):对报文不做处理。
- VLANIF接口:替换报文中的P-Tag。
- Dot1q终结子接口:对报文不做处理。如果PW使用Ethernet封装模式,Dot1q终结子接口只允许通过一个VLAN。
- QinQ Mapping子接口:替换报文中的P-Tag。QinQ Mapping子接口为报文替换的Tag为接口进行VLAN Mapping前的VLAN Tag。
- QinQ终结子接口:替换报文中的P-Tag。
- QinQ Stacking子接口:删除报文中的P-Tag。
报文中无P-Tag
当AC接口类型不同时,设备对报文中Tag的处理不同。
- 主接口:对报文不做处理。
- VLANIF接口:为报文增加P-Tag。
- Dot1q终结子接口:为报文增加P-Tag。如果PW使用Ethernet封装模式,Dot1q终结子接口只允许通过一个VLAN。
- QinQ Mapping子接口:为报文增加P-Tag。QinQ Mapping子接口为报文增加的Tag为接口进行VLAN Mapping前的VLAN Tag。
- QinQ终结子接口:为报文增加P-Tag。
- QinQ Stacking子接口:对报文不做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