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v6介绍
定义
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是网络层协议的第二代标准协议,也被称为IPng(IP Next Generation)。它是IETF(Internet工程任务组)设计的一套规范,是IPv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的升级版本。
IPv6和IPv4之间最显著的区别就是IP地址长度从原来的32位升级为128位。IPv6以其简化的报文头格式、充足的地址空间、层次化的地址结构、灵活的扩展头、增强的邻居发现机制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充满活力。
目的
以IPv4为核心技术的Internet获得巨大成功,促使IP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是,随着因特网的迅猛发展,IPv4设计的不足也日益明显,主要有以下几点:
IPv4地址空间不足
IPv4地址采用32比特标识,理论上能够提供的地址数量是43亿。但由于地址分配的原因,实际可使用的数量不到43亿。另外,IPv4地址的分配也很不均衡:美国占全球地址空间的一半左右,而欧洲则相对匮乏;亚太地区则更加匮乏。与此同时,移动IP和宽带技术的发展需要更多的IP地址。IPv4地址资源紧张直接限制了IP技术应用的进一步发展。
针对IPv4的地址短缺问题,也曾先后出现过几种解决方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和NAT(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但是CIDR和NAT都存在弊端和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此推动了IPv6的发展。
骨干路由器维护的路由表表项数量过大
由于IPv4发展初期的分配规划问题,造成许多IPv4地址分配不连续,不能有效聚合路由。日益庞大的路由表耗用大量内存,对设备成本和转发效率产生影响,这一问题促使设备制造商不断升级其路由器产品,以提高路由寻址和转发性能。
不易进行自动配置和重新编址
由于IPv4地址只有32比特,并且地址分配不均衡,导致在网络扩容或重新部署时,经常需要重新分配IP地址。维护工作量较大。
不能解决日益突出的安全问题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IPv4协议制定时并没有仔细针对安全性进行设计,因此固有的框架结构并不能支持端到端的安全。IPv6报文包含一个与IPSec特性相关的标准扩展头,可以提供端到端的安全特性。
IPv6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IP地址短缺的问题。
- 易于部署
- 能够兼容当前的各种应用
- 方便用户的平滑过渡
由于IPv4存在以上种种弊端和不足,IPv6技术的优越性显而易见,因此IPv6技术得以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