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IT基本概念
IFIT统计模型
IFIT的统计模型是一个通用的对用户业务流进行直接的丢包、时延统计的模型。从统计的角度看,业务流是统计的目标对象,统计的目的就是要得到业务流经过传输网络时所产生的丢包和时延,也就是在该传输网络的入口和出口分别统计,然后汇总得出要统计的性能指标。
IFIT的统计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对象:目标流、目标流穿越的网络(Transit Network)、统计系统。
目标流
目标流是实施IFIT统计的关键要素,每次统计必须首先指定目标流。 通过指定IP报文头中的相关字段信息唯一地确定一条目标流,具体包括源IP地址或者源IP地址前缀(即指定源网段)、目的IP地址或者目的IP地址前缀(即指定目的网段)、协议类型、协议源端口号、协议目的端口号、服务类型ToS(Type of Service)。当上述字段全部指定时,可以精细地确定一条流,如果仅指定其中的部分字段,只能粗略地确定一条流。IFIT支持基于目的IP、源IP、协议号、目的端口和源端口的五元组进行统计。并且基于能统计一个基站所有业务的情况,支持IP地址+掩码(前缀)的统计。
目标流穿越的网络
目标流穿越的网络是承载目标流的网络,即目标流既不在该网络内产生,也不在该网络内终结。该网络可以是二层网络或者三层网络,也可以是L2+L3混合网络,唯一的要求就是该网络内每个节点具有IP可达性。
在某一个统计周期内,所有进入网络的流量与离开网络的流量之间的差,即为承载网络在该统计周期内的丢包数。
所有进入网络的流量,即Ingress方向的报文数之和:PI=PI(1)+PI(2)+PI(3)
所有离开网络的流量,即Egress方向的报文数之和:PE=PE(1)+PE(2)+PE(3)
在某一个统计周期内,指定的两个网络节点间,同一条业务流进入网络的时间,与离开网络的时间之间的差,即为网络在该统计周期内的时延。
染色位
染色位又叫特征标识位。在IFIT的应用中,染色位可以分为丢包染色位和时延染色位,用来标识某个业务报文是用于丢包统计还是用于时延统计。
图10-1列出了IPv4报文头中Ifit头部的组成(图中蓝色部分),表10-1提供了各部分内容的解释说明。
IFIT头部组成部分 |
解释 |
---|---|
FII(Flow Instruction Indicator) |
保留标签,可置于栈底或非栈底,缺省值12。 |
FIH(Flow Instruction Header) |
|
FIEH(Flow Instruction Extension Heade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