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级丢包统计模型
网络级丢包统计基于IP FPM(IP Flow Performance Measurement)实现。IP FPM是一种可以实现对点到点网络或者多点到多点网络中业务流进行直接测量,得到丢包率、丢包数量等性能指标的统计方法,其统计模型包括目标流、目标流穿越网络和统计系统三个部分。
目标流
网络中的业务报文是IP FPM统计的目标对象,被称为目标流。网络级丢包统计的目的就是要得到目标流经过网络时的丢包情况。
每次统计都必须首先指定目标流。表5-1中所示的IP报文字段信息可以唯一地定义一条目标流。用户可以任意指定这些字段的组合,如果仅指定其中的个别字段,只能粗略地确定一条目标流。为了保证统计结果的精确性,建议用户使用多字段的组合来精确定义目标流。
目标流穿越网络(Transit Network)
目标流穿越网络也称为承载网络,目标流既不在该网络内产生,也不在该网络内终结。目标流穿越网络可以是二层网络或者三层网络(普通IP网络或者MPLS网络均可),也可以是二、三层混合网络,唯一的要求就是该网络内每个节点都路由可达。
统计系统
统计系统是一个逻辑上存在的概念,其作用是在网络的入口和出口分别进行报文收发计数,并根据汇总后的数据得出性能指标数据。统计系统包括目标逻辑端口TLP(Target Logical Port)、数据收集点DCP(Data Collecting Point)和测量控制点MCP(Measurement Control Point),如图5-9所示。
目标逻辑端口TLP
TLP是分布在网络边缘的观测点,对应网络设备的接口。对于一条具体的目标流,如果该TLP是其上游统计点,即接收报文且开始对报文的指定字段进行染色,那么该TLP被称为In-Point/Ingress TLP;如果该TLP是其下游统计点,即发送报文且去除报文指定字段的染色,那么该TLP被称为Out-Point/Egress TLP。
TLP主要负责完成执行统计动作和产生统计数据(收发报文数计数、时间戳信息等)。
数据收集点DCP
DCP是统计系统的数据收集点,对应网络设备(比如交换机),负责完成管理和控制TLP、收集TLP产生的统计数据和上报统计数据给MCP三项工作。
测量控制点MCP
MCP是统计系统的控制角色,同样也对应网络设备(比如性能较高的某一台交换机或者位于网管中心的一台独立设备),负责完成收集DCP上送的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进行汇总和计算,向用户终端或者网管系统上报统计结果。同一台网络设备可以同时承担MCP和DCP角色。
企业网络中往往存在多个不同的业务流,比如语音流和视频流等,这些流量往往都经过相同的设备。当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业务流进行丢包统计时,也即存在不同的目标流时,统计系统需要保证这些经过相同设备的目标流的统计是相互独立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统计系统在设备上实现时,以统计实例的概念存在。用户可以将统计实例看成是统计系统在设备上的具体体现,DCP和MCP上的同一个统计实例共同实现对网络中同一个目标流的丢包统计。
统计过程
以图5-10所示的网络为例,该网络中涉及目标流A和目标流B两个目标流,需要统计目标流A和目标流B穿越网络时的丢包信息。
统计过程如下:
- TLPA1、TLPA2和TLPB1对目标流A和目标流B进行染色并生成统计数据,DCP1和DCP2收集统计数据。
- TLPA3和TLPB3对目标流A和目标流B进行去染色并生成统计数据,DCP3收集统计数据。
- DCP2和DCP3将收集的统计数据以iPCA报文的形式上报给MCP。
- MCP收集DCP1、DCP2和DCP3上报的统计数据,汇总并计算针对目标流A和目标流B穿越网络时的丢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