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念
- RAID:一种把多块独立的物理硬盘按不同方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硬盘组(逻辑硬盘),从而提供比单个硬盘更高的存储性能和提供数据冗余的技术。组成磁盘阵列的不同方式成为RAID级别。
- RAID 2.0+块虚拟化:一种新型RAID技术。该技术将硬盘划分成若干固定大小的块(CHUNK),然后将其组合成若干个CKG。当某一硬盘发生故障时,故障硬盘中CHUNK所在CKG的来源硬盘都参与重构,大大增加了参与重构的硬盘的数量,提高数据重构速度。
- CHUNK:将硬盘按照固定粒度切分为Block,并且给每个Block分配编号后形成CHUNK,简写为CK,是组成RAID的最小单位(通常大小为4MB)。
- CHUNK Group:从不同硬盘中选取N+M个CK组成的逻辑集合。N为CKG中数据列的数目,N大小是动态的,根据当前参与的硬盘数决定;M为CKG中校验列的数目。CHUNK Group具有RAID属性,简写为CKG。
- RAID列数:每个CKG的分条长度,即N+M。
- 动态RAID:一种新型的RAID算法。该算法能够动态调整RAID中数据块的数目,从而满足系统可靠性和容量要求。当出现某个CHUNK损坏,并且无法从RAID的成员盘以外选择新的CHUNK时,系统使用动态方式将原来N+M分条中的数据重构至新的(N-1)+M分条中。当有新的SSD盘插入时,系统重构RAID,动态的将原来(N-1)+M分条中的数据搬移至新的N+M分条中,提升硬盘利用率。
- Grain:Grain是在CKG中按照固定大小进一步划分的更细粒度的块(默认8KB)。它是组成thin LUN的基本单位。
- 硬盘域:由多块硬盘组合而成。在OceanStor Dorado V6版本,通过DeviceManager创建存储池的时候,将默认在存储系统内构建对应的一个硬盘域,存储池的容量默认包括所在硬盘域的所有可用容量,但在DeviceManager上不体现硬盘域的概念。
用户也可以通过CLI分别创建硬盘域和存储池,具体请参考对应产品型号和版本的《命令参考》。
- 存储池:存放存储空间资源的容器,所有应用服务器使用的存储空间都来自于存储池。
- 热备空间:块虚拟化技术中用于重构故障块数据的空间。在某一CK故障时,系统将使用热备空间中的CK顶替故障的CK,并通知CKG中其他CK向该热备空间进行数据重构,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读写性能不受影响。
- 热备策略:存储系统采用RAID 2.0+底层虚拟化技术,热备空间的容量分散在存储池的各成员盘上,为便于理解,该容量在DeviceManager上体现为热备盘数量。存储池的热备策略即设置存储池的热备空间大小。
- LUN:将存储池中的存储空间划分成的逻辑单元。将其映射给主机后,主机就能使用分配给它的存储空间。
- LUN组:多个LUN构成的组合。如果一个应用的数据存储在多个LUN,可以将这多个LUN建成LUN组,对这个LUN组的操作相当于同时操作LUN组中所有的LUN。一个LUN组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LUN。
- 主机:用于表示一个可以访问存储系统的物理主机或虚拟机。
- 主机组:多个主机构成的组合。如果一个应用将会部署到多个主机构成的集群上,这些主机会同时访问这个应用的数据卷,那么可以将这多个主机创建成一个主机组。
- 端口:某一个连接的端点。对于物理连接,端口就是物理接口,例如FC端口、iSCSI端口等。
- 端口组:将多个物理端口在逻辑上创建的一个组合。建立映射时若指定端口组,存储资源和应用服务器间将只使用指定端口组中的端口进行通信。
- 重构:重构是当某块硬盘发生故障时,将故障硬盘的数据恢复到热备空间的CK中,并将该热备空间的CK代替故障硬盘中的CK的过程。数据重构时,需要通过读取非故障数据和校验数据,并对读取的数据进行相应处理,将数据恢复到热备空间中,从而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用传统技术重构时,仅仅是故障硬盘所在的RAID中的所有硬盘参与重构。采用RAID2.0+技术重构时,故障硬盘所在存储池的硬盘都参与重构,可以极大的提升数据重构速度,缩短数据恢复时间。
- 重复数据删除:一种数据缩减技术,通过删除存储系统中的重复数据块,减少数据占用的物理存储容量。
- 数据压缩:指在不丢失信息的前提下,通过对数据进行重新组织,缩减数据量以减少存储空间,提高存储系统的传输、处理和存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