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设计
配置全局参数
对租户网络中全局性的参数进行配置。
仅当
页面中隧道模式选择为EVPN模式时,才可以在界面上配置如下特性。背景信息
租户网络中所涉及的全局配置参数,主要包括:
- 物理网络:传输网络、IPSec加密参数、设备激活安全配置、链路通断检测参数配置、选路策略参数配置。
- 虚拟网络:路由、地址池、DNS。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物理网络”页签,配置物理网络的全局参数。
- 配置传输网络,为全网站点间通信定义统一的传输网络类型。
在EVPN隧道模式下,iMaster NCE-Campus默认提供的传输网络为:Internet、Internet1、MPLS、MPLS1。
当默认提供的传输网络不能满足要求时,单击“创建”,创建新的传输网络。
- (可选)当有IPSec隧道需要加密时,需要配置IPSec隧道加密算法。
配置完后,所有需要加密的隧道将使用共同的加密算法。
在EVPN隧道模式下,“IPSec加密参数”区域中需配置“加密算法”,“生存周期”,“IPSec SA生成模式”。
- 当邮件开局时,需要配置邮件开局相关信息。
在“设备激活安全配置”区域中,使能“加密使能”,并配置“邮件开局URL加密密钥”和“邮件开局URL有效期”。
- (可选)当需要检测站点链路通断时,需要配置链路通断检测参数。
在EVPN隧道模式下,可配置“检测报文发送间隔”、“检测失败次数”和“检测报文优先级”。
- (可选)配置选路策略全局参数。
请谨慎配置该参数,因为该参数修改会影响智能选路策略的实时选路处理,建议在没有业务流量时进行修改操作。
在EVPN隧道模式下,可配置“切换周期”、“统计周期”、“抑制震荡周期”、“最大带宽利用率”和“对称选路”。
- 单击“应用”,完成配置。
- 配置传输网络,为全网站点间通信定义统一的传输网络类型。
- 单击“虚拟网络”页签,配置虚拟网络的全局参数。
- 配置BGP路由的参数。
在EVPN隧道模式下,需配置“AS号”和“团体属性池”。
- 配置地址池。网段规模不同可以配置的地址池网段不一样。
配置地址池时,请确保设置的地址池网段与网络规划中的WAN口地址不在同一网段。
在EVPN隧道模式下,不需要配置网络规模,配置“地址池”即可。
- 配置DNS服务器组及IP地址。
在“DNS”区域中,配置“DNS服务器组名”、“DNS服务器IP”。
- 单击“应用”,完成配置。
- 配置BGP路由的参数。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物理网络 |
传输网络 |
传输网络 |
WAN侧物理链路所属的传输网络的类型,描述具有相同链路质量属性的传输网络。用来标识同一个ISP提供的统一类型的网络。站点WAN侧的每一条物理链路接入的网络都对应一个传输网络。 |
路由域 |
传输网络所属的路由域,传输网络在相同的路由域中可以互通。 iMaster NCE-Campus默认提供的路由域类型如下:
当默认提供的路由域类型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根据要求设置。 |
||
是否加密 |
是否IPSec加密。目前主要支持如下两种:
|
||
IPSec加密参数 |
协议 |
安全协议,默认为ESP协议。 |
|
认证算法 |
认证算法,默认为SHA2-256。 |
||
加密算法 |
指定链路加密方式。支持“AES128”和“AES256”两种算法。建议选择“AES256”加密算法,AES-256的密钥长度为256位,安全级别高于AES-128。 |
||
生存周期 |
IPSec生存周期能使IPSec加密实时更新,降低被破解的风险,提高安全性。 |
||
IPSec SA生成模式 |
是否使能IPSec加密密钥生成方式,默认不使能。 |
||
DH Group |
DH(Diffie-Hellman)公用密钥算法用于通过两个站点间动态协商加密密钥,避免多租户场景下同一个RR下的不同租户间监控流量。 仅使能“IPSec SA生成模式”后,才可以配置。 当前“DH Group”支持设置为“GROUP19”、“GROUP20”或“GROUP21”。DH Group安全级别为GROUP21 > GROUP20 > GROUP19。 |
||
设备激活安全配置 |
邮件开局URL加密密钥 |
邮件开局场景下,对开局邮件中的URL进行加密的密钥。同时在邮件开局时,需要在PC上点击开局邮件中的URL后,再输入该加密密钥,邮件开局才能成功。 |
|
邮件开局URL有效期 |
设备向iMaster NCE-Campus注册ESN号的有效时间。发送开局邮件开始计时。 当没有获取设备ESN号的情况下,iMaster NCE-Campus通过设备型号模式将设备添加到iMaster NCE-Campus。在创建站点并发送开局邮件后,首先判断是否在有效期,如果在有效期,设备会向iMaster NCE-Campus注册ESN号。 |
||
链路通断检测参数配置 |
修改检测参数 |
同一租户下的WAN站点网关设备之间定时进行链路检测。在EVPN隧道模式下,通过发送GRE报文检测链路通断。 如果不使能,则按照默认的时间间隔发送检测报文,超出默认的检测失败次数后认为链路故障;如果使能,用户可自定义检测报文发送间隔和检测失败次数。一般情况下,用户不需要进行配置,使用默认值即可。 |
|
检测报文发送间隔 |
AR发送检测报文的时间间隔,配置范围10~2000毫秒。 如果关闭“检测使能”,默认为1000毫秒。 |
||
检测失败次数 |
超过配置的检测失败次数后,AR会自动切换链路。配置范围3~50次。 如果关闭“检测使能”,默认为6次。 |
||
检测报文优先级 |
检测报文的IP头中的优先级。数值越大优先级越高。 |
||
选路策略全局参数配置 |
修改周期参数 |
是否自定义智能选路策略参数。 请谨慎配置该参数,因为该参数修改会影响智能选路策略的实时选路处理,建议在没有业务流量时进行修改操作。 |
|
切换周期 |
当链路质量不满足业务需求或者带宽占用率超出阈值时,CPE设备会启动链路切换定时器,当切换周期超时后,将业务流量切换到其他链路上。切换周期的缺省值为5秒。 |
||
统计周期 |
检测链路质量的时间间隔。此参数的取值范围是1~65535,且小于等于切换周期。 |
||
抑制震荡周期 |
某些情况下,网络会出现时好时坏的情况,从而导致频繁切换链路,严重影响业务体验。CPE设备通过抑制震荡功能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抑制震荡周期默认情况下不生效,只有当发生链路切换后,抑制震荡定时器才启动。当抑制震荡周期超时后,如果当前链路(即切换后的链路)能够满足业务需求,则不再切换链路;如果仍然无法满足业务需求,则切换至其他链路或者原链路。抑制震荡周期的缺省值为30秒。 |
||
最大带宽利用率 |
应用于智能选路策略的负载均衡选路场景,当某条链路的业务流量达到最大带宽利用率时,可通过负载分担的方式进行选路。 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最大带宽利用率。缺省情况下,最大带宽利用率为95%,取值范围为:50%~100%。 |
||
对称选路 |
流量发送和接收时选择的路径是否一致。默认使能该参数。
|
||
虚拟网络 |
路由 |
AS号 |
本地自治域号。在同一租户帐号下,通过iMaster NCE-Campus部署开局的站点,都属于这个自治域。 |
团体属性池 |
资源管理池,通过配置团体属性值,使其分配给各业务。 当前团体属性池主要涉及WAN网络iBGP、RR管理、上网、互访、Area管理、多租户IWG。当团体属性池不够用时,支持客户新增团体属性池,最多支持配置10个。配置后并且已经使用的团体属性池,不允许更新、删除,未使用的团体属性池允许删除。 当RR源选择为MSP RR时,所有团体属性按照MSP下分配。租户下团体属性值默认置灰,不允许配置,默认显示MSP下对应的团体属性值。 |
||
地址池 |
地址池 |
根据网络规模对地址池进行规划,站点数量越大,需要的地址越多,具体的对应关系可参考界面上的“详情”。 配置的地址主要包括:内环隧道地址、CPE的地址、双网关内链路的地址。 用户输入保留地址后,iMaster NCE-Campus会根据如下规则自动分配地址段。 可以配置一个或者多个地址池,地址池中的地址将被自动划分为多个地址段,分别供以下四种接口使用:
|
|
DNS |
DNS服务器组名 |
域名系统DNS(Domain Name System)主要做域名解析,一般部署在公网。一个租户下最多可配置16个DNS组。每个组内最多可配置6个DNS服务器IP。 |
|
DNS服务器IP |
该地址在配置LAN侧接口时被使用,如果使能CPE设备作为DHCP服务器,则可以选择DNS服务器组,DNS服务器IP将作为DHCP响应报文中的参数发送给LAN侧的客户端。 |
创建站点
背景信息
为了便于用户管理设备和提升业务部署效率,同一个租户下,同一个网络的设备可以规划到一个站点中。
租户管理员可以创建不同的组织,设置一个站点属于一个组织,目前最多可以创建5层组织。
在iMaster NCE-Campus中创建站点,以便进行统一运维管理。创建站点当前支持如下两种方式:
- 单个创建:对于添加少量站点的场景,可以单个创建。
- 批量创建:对于添加大量站点的场景,可以批量创建。云站点暂不支持批量创建。
在iMaster NCE-Campus中可以从已有的站点克隆新的站点,以减少重复配置。
深度克隆包含站点克隆和设备克隆。当前深度克隆仅支持纯FW站点和AP+FW站点。在iMaster NCE-Campus中可以从已有的站点深度克隆新的站点。克隆源防火墙设备数量小于50个。
深度克隆站点支持以下两种方式:
- 单个克隆:当克隆少量站点时,可以单个克隆。
- 批量克隆:当克隆大量站点时,可以批量克隆。
设备 |
特性 |
---|---|
FW |
网络(DHCP地址池、上行链路管理、NAT、DNS) |
物理接口 |
|
IPSecVPN |
|
安全策略 |
|
流量策略 |
|
AP |
SSID(802.1x认证) |
射频(站点调优、高级设置、单设备频道规划) |
|
高级黑白名单(MAC过滤) |
|
通用配置 |
NTP、SNMP、运维配置、本地用户 |
操作步骤
- 选择 。
- 单击“创建”,按照界面提示进行配置。
- “设备类型”设置以后只可以新增设备类型,不可以替换设备类型。如原站点中只有AP设备,可以将FW类型也添加进站点管理。但是不能将只包含AP设备的站点修改成只包含FW设备的站点。使用LSW做WAC时,需要同时勾选LSW和WAC类型。
- 创建站点时,可以选择“从已有的站点克隆”,以减少重复配置。当前仅“域名、时区、NTP、SNMP、本地帐号、登录限定、HWTACACS、LLDP、HTTP服务、SSH客户端首次认证免公钥、终端位置信息上报、AP身份识别密钥、IPv6、通用Netconf、全局CLI、全局安全合规、全局NAT(FW)、ASPF、DNS、VLANIF(本地Internet接入)、全局接口管理、SSID、全局射频、Portal认证、安全策略、流量策略、认证授权策略、用户在线控制策略、Portal页面推送策略、监控设置、语音设备OUI、VLAN信息、无线安全、攻击防范、全局IoT、蓝牙、DHCP、风暴抑制、MAC黑白名单、NAT日志、SA升级策略”特性支持克隆。
- 深度克隆站点时,可以将“设备类型”选择“FW”,“配置源类型”选择“深度克隆”,克隆后可以克隆站点和设备的部分数据。克隆源防火墙设备小于50。
- (可选)在“添加设备”区域将设备添加进站点。
可以通过设备型号或者ESN将设备添加进站点。也可以在站点创建后单独将设备添加到站点中管理。
添加设备时,需要设置设备角色。请根据站点的实际组网,配置各类型设备的角色,设备角色推荐如下:
- AP:网关、接入、AP
- LSW:核心、WAC、汇聚、接入
- FW:网关、网关+核心、防火墙
- AR:网关、网关+核心、网关+路由反射器
当AR设备为网关或者网关+核心角色时,需要创建的站点为Edge站点。当AR作为网关+ 路由反射器角色时,需要创建的站点为RR站点。
- WAC:WAC
若添加设备时,不配置设备角色,则系统默认将设备角色设置为接入类型。
每个站点最多可以管理5000个设备。
- 设置站点的初始配置。
- 设置“配置模式”。
可以选择“默认”或者“配置文件”方式。当选择“配置文件”方式时,则需要提前将设备的配置文件准备好,在 菜单中,通过导入配置文件下发到设备上的方式完成设备的配置。
当通过“配置文件”模式创建站点时,在使用上存在如下约束:
- 通过“配置文件”模式创建的站点不支持站点配置、Fabric配置、准入配置、第三方服务器配置、设备升级等功能。
- 通过“配置文件”模式创建的站点下的设备,可以切换到其它通过“配置文件”模式创建的站点,不能切换到“默认”模式创建的站点,也不支持将设备移出站点。
- 通过“配置文件”模式创建的站点不支持先通过配置文件配置,然后再将设备加入堆叠。
- 通过“配置文件”模式创建的站点只可以使用特定的北向接口,不支持使用其他接口。
- 设置“配置源类型”选项(“配置模式”为“默认”时需要配置)。
可以选择“默认配置”或者“从已有的站点克隆”。
- 设置“配置模式”。
- 单击 。
相关操作
- 批量创建站点
单击“批量创建”可以通过下载站点配置模板,在模板中填写所有站点的信息,再导入到系统中,一次将所需要的站点全部创建。
- 修改站点所在的组织
选择站点后,点击“切换组织”,可以修改站点所在的组织。
- 按组织筛选站点
在左侧单击某一组织名称,然后通过
,可以新建当前组织的下层组织。当前最多支持创建5层组织。
单击组织名称,可以查看此组织下的站点。
- EVPN隧道模式下,创建并激活站点后,可以通过导出导入方式:
- 基于已配置的站点快速配置一个新站点
创建并激活一个站点后,再配置第二个站点时,可以导出已配置站点的数据,进行修改后再导入(如果站点名称变化,需手动新建以该名称命名的站点,然后再导入),快速配置一个新站点。
- 批量修改站点配置
导出多个站点的配置后,可以修改部分参数,重新导入,批量修改站点。支持配置的增删修改。
- 恢复站点配置
定期导出所有站点的配置。当后续配置错误时,可以导入之前的配置,恢复之前的配置结果。
- 在主菜单中选择“导出导入”页签。 ,单击
- 单击“导出”页签。
- 单击“点击添加站点”,选择需要导出的站点,单击“确认”。
批量导出站点时,最多导出100个站点。
- 单击“导出”,打开导出的.xls文件,根据实际需求修改站点相关配置信息(当前仅支持对站点的WAN链路和NTP的配置信息进行修改)。
- 保存修改的.xls文件,单击“导入”页签。
- 选择待导入的站点配置文件,单击“上传文件”右侧的“导入”。
批量导入站点配置文件时,最多导入100个站点。
- 在“导入结果”区域中查看导入结果,包含任务名称、任务创建时间、结束时间、状态、任务总条数及执行成功条数等信息。
- 当“状态”列显示“成功”时,表示站点配置文件导入成功。
- 当“状态”列显示“失败”时,表示站点配置文件导入失败,可以展开查看具体失败的原因。
“导入结果”最多显示10条记录。
- 基于已配置的站点快速配置一个新站点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站点名称 |
设置站点名称。 |
设备类型 |
可以同时选择AP、AR、FW、LSW、WAC类型中的一个或多个。 |
添加设备 |
|
配置模式 |
可以选择“默认”或者“配置文件”方式。当选择“配置文件”方式时,则需要提前将设备的配置文件准备好,在 菜单中,通过导入配置文件导下发到设备上的方式完成设备的配置。 |
配置源类型 |
|
添加设备
概述
设备需要先添加到iMaster NCE-Campus中,管理员才能对网络中的各种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
- 在租户网络现场,还可以使用安卓手机上的CloudCampus APP的“扫码录入”功能,将云化设备(云防火墙、云交换机、云AR和云AP)的ESN录入iMaster NCE-Campus。另外,对于云AP,还可以使用CloudCampus APP的“WLAN开局”功能对其进行上线配置。
- 在iMaster NCE-Campus登录页面上可以扫码下载CloudCampus APP。
- 和安装了iMaster NCE-Campus的服务器直连的交换机不建议被NETCONF纳管。
堆叠
堆叠是用一条或者多条链路(堆叠链路)将两个或多个交换机链接一起,通过下发堆叠命令,将两个交换机逻辑上组成一个交换机使用。组成堆叠组之后,一台交换机是master(主框),其它都是slave(备框),每个框都有一个id。
通过堆叠功能将多台交换机设备组合在一起,从逻辑上形成一台交换设备,可以提升网络可靠性和扩展能力。
WAC组
通过将WAC加入到WAC组中,可以实现WAC的N+1备份。N+1备份指使用一台WAC作为备WAC,为多台主WAC提供备份服务的解决方案。网络正常情况下,AP只与各自所属的主WAC建立链路。当主WAC故障或主WAC与AP间链路故障时,备WAC替代主WAC来管理AP,备WAC与AP间建立链路,为AP提供业务服务。
AP分组
正常情况下,相同站点中的AP设备会自动划分到一个自动创建的管理组中,而AP将基于这个管理组实现射频调优、负载均衡等功能。受AP规格限制,在站点中添加AP设备时,建议不要超过如表6-28所示的数量。如果站点中同时存在不同型号的AP,则推荐数量以较高性能AP对应的规格为准。
AP类型 |
推荐数量 |
---|---|
AP1050DN-S |
≤50 |
AP2050DN/AP2050DN-S/AP2050DN-E/AP2051DN-S/AP2051DN-E/AP2051DN/AP2051DN-L-S |
≤50 |
AP3050DE |
≤128 |
AP4050DN-E/AP4050DN-HD/AP4050DN/AP4050DN-S/AP4051DN/AP4151DN/AP4051DN-S/AP4051TN |
≤50 |
AP4050DE-B-S/AP4050DE-M/AP4050DE-M-S |
≤128 |
AP5030DN-C |
≤25 |
AP5510-W-GP |
≤50 |
AP5050DN-S |
≤128 |
AP6050DN/AP6150DN/AP6052DN |
≤128 |
AP7050DN-E/AP7050DE/AP7052DN/AP7152DN/AP7052DE/AP7060DN |
≤128 |
AP8050DN/AP8150DN/AP8050DN-S/AP8030DN/AP8130DN/AP8050TN-HD |
≤50 |
AP8082DN/AP8182DN |
≤128 |
AD9430DN-24/12 |
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
AD9430DN-24/12与云AP混合组网时,建议满足如下要求:
- AD9430DN-24/12建议不少于2台;大规模部署时,AD9430DN-24/12建议不少于4台。
- 云AP自身的数量建议不超过表6-28中的上限。
- RU+云AP≤300。
例如,AD9430DN-24和AP6052DN混合组网,则AD9430DN-24不超过8台,AP6052DN不超过128台,且AP6052DN与RU加起来不超过300台。
AD9431DN-24X只负责自己所在管理组RU的漫游、射频调优和负载均衡等功能。
如果超出推荐的数量,AP设备会随机划分到自动创建的多个管理组中,可能导致相邻AP或同楼层AP在不同的管理组内(如图6-2所示),从而造成射频调优、负载均衡结果达不到预期:
- 不同管理组之间单独开展射频调优。如果相邻AP属于不同管理组,则射频调优结果无法达到最优。
- 不同管理组之间的AP无法实现负载均衡。如果相邻AP属于不同管理组,则用户接入数无法保证均衡。
在图6-2中,同一站点中分布于1F~3F的125台AP设备会随机划分到自动创建的多个管理组中,可能导致相邻AP或同楼层AP在不同的管理组内,从而造成射频调优、负载均衡结果达不到预期。
如果一定要在相同站点中添加超出推荐数量的AP设备,请制定更详细的网络规划,将AP设备按以下原则手动划分到不同的管理组中(划分效果如图6-3所示)。
- 根据楼层或物理位置上的不连续性,确定划分几个组(每个组支持的AP数请参见表6-28)。相同楼层或物理区域连续的AP划分到同一个组。
- 为每个组规划一个管理VLAN(一般在上行接入交换机打PVID,作为AP管理VLAN)。
在图6-3中,根据AP的楼层分布情况规划3个管理组,并规划对应的管理VLAN。通过加入管理VLAN的方式,将所有AP分别加入到所属楼层对应的管理组中,可以有效提升射频调优和负载均衡的效果。
- 划分管理组和管理VLAN只影响射频调优和负载均衡业务,不影响二三层漫游的网络划分。
- 请勿为AP设备配置基于管理VLAN的端口隔离,否则相同VLAN内的AP无法通过广播报文创建管理组。
- 建议在AP上行的接入交换机上配置广播限速,防止广播泛滥。
添加设备
在iMaster NCE-Campus中,可以通过NETCONF协议添加云化设备,通过SNMP协议添加传统设备,管理员才能对网络中的各种设备进行配置和管理。iMaster NCE-Campus支持手动添加、批量导入和自动扫描三种方式来添加设备。手动添加适用添加少量设备并且设备处于相同站点的场景。批量导入适用于添加大量设备的场景,且一次最多只能导入1000条数据。自动扫描适用定时自动扫描各IP网段的传统设备。
前置任务
通过NETCONF协议添加交换机设备时,如果交换机设备版本为V200R008C00及之前版本,需要先在iMaster NCE-Campus管理面开启老设备证书端口。开启老设备证书端口的具体操作请参见(可选)开启老设备证书端口。
- 登录管理面。
- 在主菜单中选择“产品 > 软件管理 > 部署产品软件”,单击“更多 > 修改配置参数”,将“DEVICE_OLD_CERT_ENABLE(是否启用老设备证书)”设置为“true”,单击“确定”。
- 单击右上角
图标,查看是否配置成功。
- 等待大约10分钟之后,在主菜单中选择“产品 > 系统监控”,单击“服务”页签,搜索“CampusBaseService”,检查“CampusBaseService”服务是否重启成功,确认状态正常后再配置相关配置。
操作步骤
- 选择 。
- 在“设备”页签,单击“添加设备”。
- 系统支持“手动添加”、“批量导入”和“自动扫描”三种方式来添加设备。
- 选择“手动添加”的方式来添加云化设备。
- 选择已经存在的站点或不加入站点。
- 单击 。
- 选择“NETCONF协议”。
- 选择“设备型号”模式,单击“增加”,添加设备,需要分别设置类型、型号、数量和角色。然后单击“确定”。
- 录入设备ESN信息。
- 通过“设备型号”添加的设备,需录入ESN后,方可上线。
- 如果租户发现ESN被占用导致无法添加设备,请联系系统管理员或者MSP管理员清除设备ESN。
- 单击“确定”。
对已上线设备,可以通过点击对应的设备名称,查看设备上线后的状态信息,同时还可以“重启设备”、“命令行”等。
- 不同设备,界面显示有差异。
- “设备配置”功能支持打开设备的web网管,只支持FW、AR和WAC款型的设备,iMaster NCE-Campus最大只支持同时打开20台设备的web网管功能。
- 单个用户如果已经通过本功能打开了一个设备的web网管窗口,再打开另外一个时,因为不同设备使用同一个IP地址通过SSH服务进行会话转发,导致打开第二个设备的web网管时,第一个设备的会话信息被覆盖,web网管退出登录。如果确实需要同时打开两个设备的web网管,可以通过打开一个无痕页面或使用其他浏览器登录iMaster NCE-Campus,再执行设备web网管页面跳转。
- 选择“手动添加”的方式来添加传统设备。
- 选择已经存在的站点或不加入站点。
- 单击 。
- 选择“SNMP协议”。
- 配置基本信息、SNMP协议参数和(可选)Telnet协议参数。SNMP协议参数支持两种配置方式:
- 手动选择SNMP参数模板
在模板列表中选择已有的参数模板,如果没有合适的参数模板在。 中创建新模板
- 手动编辑SNMP参数
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设置SNMP参数,参数信息需要和设备侧的参数配置保持一致。
- 手动选择SNMP参数模板
- 单击“确定”。
- 选择“批量导入”的方式来添加云化设备。
- 选择已经存在的站点或不加入站点。
- 单击 。
- 选择“NETCONF协议”。
下载并填写模板,上传模板后,“结果”窗口内选择需要上传的设备,单击“确定”。
- 选择“批量导入”的方式来添加传统设备。
- 选择已经存在的站点或不加入站点。
- 单击 。
- 选择“SNMP协议”。
下载并填写模板,上传模板。
- 单击“创建”。
在“结果”中显示导入的设备信息。
- 选择“自动扫描”的方式来添加传统设备,请参见创建发现任务。
- 选择“手动添加”的方式来添加云化设备。
- 对于AP和LSW设备,“设备名称”会下发到设备作为主机名(sysname)。受设备的约束,为了防止主机名下发失败,“设备名称”只能包括: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字符!"#$%&'()*+,-./:;<=>@[\]^_`{|}~和空格。
- 如需在站点中添加25个以上的AP,请阅读并了解AP分组。
- 添加设备时如果已经将该设备添加入站点,设备添加成功后,可以通过手工来修改设备所属的站点。在设备管理页面,勾选设备,单击“切换站点”,更改设备所属的站点或将设备从站点删除。若将Fit AP移出WAC站点,则Fit AP变成云AP。
- 云AP/中心AP正常上线后又从控制上掉线,且掉线时间持续24小时、当前无在线用户时,会尝试重新启动进行恢复。
后续操作步骤
设备安装、接线、上电完成后,需要到iMaster NCE-Campus注册上线,实现被iMaster NCE-Campus纳管,再通过iMaster NCE-Campus进行业务部署、下发配置和设备监控。设备到iMaster NCE-Campus注册上线需要2个步骤:
设备接入Internet。
- 设备切换云管理模式,获取iMaster NCE-Campus的IP/URL地址和端口号,注册上线。
防火墙、交换机和AP有两种工作模式:传统模式和云管理模式,它们需要切换到云管理模式才能被iMaster NCE-Campus纳管。
AR设备只有传统模式,不需要切换模式,只要该AR设备支持被iMaster NCE-Campus纳管即可正常使用。
相关操作
- 设备的重启和恢复配置。
选择已经添加的设备后,可以分别通过恢复出厂设置、恢复开局配置(仅支持AR设备)、重启功能,将设备的配置恢复成出厂值,恢复成局点默认配置或者重启设备。
此部分操作为系统高危操作,且操作后不可回退,请先评估风险。
- 切换设备所属的站点
选择某个设备,然后单击“切换站点”,可以将某个设备切换到当前选择的站点中,或者将设备从当前站点中移除。选择站点时,可以根据组织进行过滤。
- 设备从旧站点切换新站点后,系统将按新站点的业务配置重新下发,旧站点的单设备配置(如子网,接口等配置)是否清除可自行选择。
- AP切换不同类型站点导致模式发生变化时,系统将强制清除原所有配置,按新站点的业务配置重新全量下发。
- 该操作原有业务会有重大影响,且耗时较长,请先评估风险。
- 查看组织中的站点
在“设备”页面单击“组织”的下拉列表,选择某一组织下的站点,可以查看该站点下的全部设备。还可以查看未分配组织的站点以及站点下的设备。
- 设置SNMP
在“设备”页面,选中SNMP协议的设备,单击表6-29。
,可以手动编辑SNMP参数或选择SNMP模板,参数请参见 - 设置Telnet
在“设备”页面,选中Telnet协议的设备,单击表6-30。
,可以配置STelnet协议的参数,参数请参见 - 单机交换机转换成堆叠交换机
在“设备”页面,选中交换机后单击
,配置堆叠信息后,单击“确定”。切换为堆叠后,单机设备成员下线。
通过SNMP协议纳管的设备款型
设备类型 |
设备型号 |
---|---|
ME60 |
ME60-X16A-DC,ME60-X16A,ME60-X8A-DC,ME60-X8A |
S5300 |
S5320-36C-EI-28S-AC,S5320-36C-EI-28S-DC,S5320-56C-EI-48S-AC,S5320-56C-EI-48S-DC,S5320-36C-EI-AC,S5320-36C-EI-DC,S5320-56C-EI-AC,S5320-56C-EI-DC,S5320-32X-EI-24S-AC,S5320-32X-EI-24S-DC,S5320-50X-EI-46S-AC,S5320-50X-EI-46S-DC,S5320-32X-EI-AC,S5320-52X-EI-AC,S5320-28P-SI-AC,S5320-28X-PWR-SI-AC,S5320-28X-SI-AC,S5320-52X-PWR-SI-AC,S5320-52X-SI-AC,S5321-28P-SI-AC,S5321-28X-SI-AC,S5321-28X-SI-DC,S5321-52X-SI-AC,S5321-52X-SI-DC,S5320-28X-SI-DC,S5320-52X-SI-DC,S5320-12TP-LI-AC,S5320-12TP-PWR-LI-AC,S5320-28P-LI-AC,S5320-28P-PWR-LI-AC,S5320-28P-SI-DC,S5320-28X-LI-24S-AC,S5320-28X-LI-24S-DC,S5320-28X-LI-AC,S5320-28X-LI-DC,S5320-28X-PWR-LI-AC,S5320-28X-PWR-SI-DC,S5320-52P-LI-AC,S5320-52X-LI-AC,S5320-52X-LI-DC,S5320-52X-PWR-LI-AC,S5320-12TP-LI-DC,S5320-28X-SI-24S-AC,S5320-28X-SI-24S-DC,S5320-12X-PWR-LI-AC, S5320-52X-LI-48S-AC,S5320-52X-LI-48S-DC,S5320-52X-SI-48S, S5331-H24T4XC,S5331-H24P4XC,S5331-H48T4XC,S5331-H48P4XC,S5332-H24S6Q,S5332-H48S6Q, S5335-L24P4X-A,S5335-L32ST4X-A,S5335-S32ST4X,S5335-S24T4X,S5335-S24P4X,S5335-S48T4X,S5335-S48P4X,S5335-S48S4X,S5335-L24T4X-A,S5335-L12P4S-A,S5335-L12T4S-A |
S5700 |
S5720-36C-EI-28S-AC,S5720-56C-EI-48S-AC,S5720-36C-EI-AC,S5720-36PC-EI-AC,S5720-56C-EI-AC,S5720-56PC-EI-AC,S5720-36C-PWR-EI-AC,S5720-56C-PWR-EI-AC,S5720-56C-PWR-EI-AC1,S5720-32X-EI-24S-AC,S5720-32X-EI-AC,S5720-32P-EI-AC,S5720-52X-EI-AC,S5720-52P-EI-AC,S5720-28P-SI-AC,S5720-28X-PWR-SI-AC,S5720-28X-SI-AC,S5720-52P-SI-AC,S5720-52X-PWR-SI-AC,S5720-52X-PWR-SI-ACF,S5720-52X-SI-AC,S5720S-28P-SI-AC,S5720S-28X-SI-AC,S5720S-52P-SI-AC,S5720S-52X-SI-AC,S5720-52X-PWR-SI-DC,S5720-28X-SI-DC,S5720-56C-EI-DC,S5720-36C-EI-28S-DC,S5720-56C-EI-48S-DC,S5720-12TP-LI-AC,S5720-12TP-PWR-LI-AC,S5720-28P-LI-AC,S5720-28P-PWR-LI-AC,S5720-28TP-LI-AC,S5720-28TP-PWR-LI-AC,S5720-28TP-PWR-LI-ACL,S5720-28X-LI-24S-AC,S5720-28X-LI-24S-DC,S5720-28X-LI-AC,S5720-28X-LI-DC,S5720-28X-PWR-LI-AC,S5720-28X-SI-24S-AC,S5720-28X-SI-24S-DC,S5720S-12TP-LI-AC,S5720S-12TP-PWR-LI-AC,S5720-52P-LI-AC,S5720-52P-PWR-LI-AC,S5720-52X-LI-AC,S5720-52X-PWR-LI-AC,S5720S-28P-LI-AC,S5720S-28P-PWR-LI-AC,S5720S-28X-LI-24S-AC,S5720S-28X-LI-AC,S5720S-28X-PWR-LI-AC,S5720S-52P-LI-AC,S5720S-52P-PWR-LI-AC,S5720S-52X-LI-AC,S5720S-52X-PWR-LI-AC,S5720-28X-PWH-LI-AC,S5721-28X-SI-24S-AC,S5720-52X-PWR-LI-ACF,S5720-16X-PWH-LI-AC, S5730-48C-PWR-SI-AC,S5730-48C-SI-AC,S5730-68C-PWR-SI,S5730-68C-SI-AC,S5730S-48C-EI-AC,S5730S-68C-EI-AC,S5720I-12X-SI-AC,S5720I-12X-PWH-SI-DC,S5720I-28X-SI-AC,S5720I-28X-PWH-SI-AC,S5730-36C-HI,S5730-44C-HI,S5730-36C-PWH-HI,S5730-44C-PWH-HI,S5730-60C-HI,S5730-68C-HI,S5730-60C-PWH-HI,S5730-68C-PWH-HI,S5730-44C-HI-24S, S5720SV2-28P-LI-AC,S5720SV2-52P-LI-AC, S5730-60C-HI-48S,S5730-68C-HI-48S,S5730-36C-HI-24S,S5720I-10X-PWH-SI-AC, S5720I-6X-PWH-SI-AC,S5720-52X-LI-48S-AC,S5720-52X-SI-48S, S5731-S24T4X,S5731S-S24T4X-A,S5731-S24P4X,S5731S-S24P4X-A,S5731-S48T4X,S5731S-S48T4X-A,S5731-S48P4X,S5731S-S48P4X-A,S5732-H24S6Q,S5732-H48S6Q,S5731S-H24T4XC-A,S5731S-H48T4XC-A, S5731-H48P4XC, S5731-H48T4XC,S5731-H24P4XC,S5731-H24T4XC, S5735-L24T4S-A,S5735S-L24T4S-A,S5735S-L24T4S-MA,S5735S-L24FT4S-A,S5735-L12T4S-A,S5735S-L12T4S-A,S5735-L24P4S-A, S5735S-L24P4S-A,S5735S-L24P4S-MA,S5735-L24P4X-A,S5735S-L24P4X-A,S5735-L32ST4X-A,S5735S-L32ST4X-A,S5735-S32ST4X, S5735S-S32ST4X-A,S5735-L48T4S-A,S5735S-L48T4S-A,S5735S-L48FT4S-A,S5735-S24T4X,S5735-S24P4X,S5735-S48T4X, S5735-S48P4X,S5735-L48P4X-A,S5735S-L48P4X-A,S5735-S48S4X,S5731S-H24T4S-A,S5731S-H48T4S-A,S5735-L24T4X-A, S5735S-L24T4X-A,S5735-L12P4S-A,S5735S-L12P4S-A,S5735-L48T4X-A,S5735S-L48T4X-A,S5735S-S24T4S-A,S5735S-S48T4S-A, S5735S-L48P4S-A, S5735-S4T2X-IA150G1, S5735-S8P2X-IA200G1 |
S6300 |
S6320-30C-EI-24S-AC,S6320-30C-EI-24S-DC,S6320-54C-EI-48S-AC,S6320-54C-EI-48S-DC,S6320-26Q-EI-24S-AC,S6320-26Q-EI-24S-DC,S6320-32C-PWH-SI, S6330-H24X6C,S6330-H48X6C |
S6700 |
S6720-30C-EI-24S-AC,S6720-54C-EI-48S-AC,S6720S-26Q-EI-24S-AC,S6720-30C-EI-24S-DC,S6720-54C-EI-48S-DC,S6720-16X-LI-16S-AC,S6720-26Q-LI-24S-AC,S6720-26Q-SI-24S-AC,S6720-32C-PWH-SI,S6720-32C-SI-AC ,S6720-32C-SI-DC ,S6720-32X-LI-32S-AC,S6720S-16X-LI-16S-AC,S6720S-26Q-LI-24S-AC,S6720S-26Q-SI-24S-AC,S6720-52X-PWH-SI,S6720-56C-PWH-SI, S6720-50L-HI-48S,S6720-30L-HI-24S, S6730-S24X6Q,S6730S-S24X6Q-A, S6730-H24X6C,S6730-H48X6C |
S7700 |
S7703,S7706,S7712 |
S9300 |
S9303,S9306,S9312, S9300X-4,S9300X-8,S9300X-12 |
S12700 |
S12700E-4,S12700E-8,S12700E-12 |
S600-E |
S652-E,S652X-E |
WAC |
AC6800V, AC6508,AC6805,AC6507S, AirEngine9700S-S, AirEngine9700-M |
FIT AP |
AP9131DN,AP9132DN,AP6050DN,AP6150DN,AP4050DN-E,AP4050DN-HD,AP4051DN,AP4151DN,AP4051DN-S ,AP4050DN,AP4050DN-S,AP8050DN,AP8050DN-S,AP8150DN,AP1050DN-S,AD9431DN-24X,AP7152DN,AP6052DN,AP8082DN,AP8182DN,AP8050TN-HD,AP7052DN,R250D, AP5050DN-S,AP2051DN-E,AP2051DN,AP2051DN-S,R251D,R251D-E, AP4050DE-M,AP4050DE-M-S,AP7060DN,AP2051DN-L-S,AP4050DE-B-S,AP3050DE,AP5510-W-GP, AirEngine5760-10, AP6750-10T |
FAT AP |
AP9131DN,AP9132DN,AP6050DN,AP6150DN,AP4050DN-E,AP4050DN-HD,AP4051DN,AP4151DN,AP4051DN-S ,AP4050DN,AP4050DN-S,AP8050DN,AP8050DN-S,AP8150DN,AP1050DN-S,AD9431DN-24X,AP7152DN,AP6052DN,AP8082DN,AP8182DN,AP8050TN-HD,AP7052DN,R250D, AP5050DN-S,AP2051DN-E,AP2051DN,AP2051DN-S,R251D,R251D-E, AP4050DE-M,AP4050DE-M-S,AP7060DN,AP2051DN-L-S,AP4050DE-B-S,AP3050DE,AP5510-W-GP, AirEngine5760-10, AP6750-10T |
AR1200 |
AR1220E |
AR2200 |
AR2220E,AR2204-27GE-P |
AR6100 |
AR6120 |
AR6200 |
AR6280 |
AR100 |
AR109, AR129CGVW-L,AR129CVW, AR101-S, AR101W-S |
AR160 |
AR161,AR161EW |
AR600 |
AR651C |
Eudemon200E-G |
Eudemon200E-G8-AC,Eudemon200E-G8-DC, Eudemon200E-G85-DC,Eudemon200E-G85-AC |
Eudemon200E-N |
Eudemon200E-N1D,Eudemon200E-N3,Eudemon200E-N5,Eudemon200E-N1,Eudemon200E-N2 |
Eudemon1000E-N |
Eudemon1000E-N3,Eudemon1000E-N5,Eudemon1000E-N6,Eudemon1000E-N7,Eudemon1000E-N7E |
Eudemon1000E-G |
Eudemon1000E-G3-AC,Eudemon1000E-G3-DC,Eudemon1000E-G5-AC,Eudemon1000E-G5-DC,Eudemon1000E-G8-AC,Eudemon1000E-G8-DC,Eudemon1000E-G12-AC,Eudemon1000E-G12-DC,Eudemon1000E-G16-AC,Eudemon1000E-G16-DC, Eudemon1000E-G25-DC,Eudemon1000E-G25-AC,Eudemon1000E-G15-DC,Eudemon1000E-G15-AC,Eudemon1000E-G55-DC,Eudemon1000E-G55-AC,Eudemon1000E-G35-DC,Eudemon1000E-G35-AC |
USG6500 |
USG6530,USG6550,USG6570,USG6507,USG6510,USG6510-WL, USG6515E,USG6510E,USG6510E-POE,USG6530E,USG6550E,USG6560E,USG6580E, USG6585E-AC,USG6565E-AC,USG6555E-AC,USG6525E-AC |
USG6600 |
USG6620,USG6630,USG6650,USG6660,USG6670,USG6680, USG6630E-AC,USG6630E-DC,USG6650E,USG6680E, USG6625E-AC,USG6615E-AC,USG6655E-AC,USG6635E-DC,USG6635E-AC |
USG6700 |
USG6712E,USG6716E |
USG6300 |
USG6306,USG6308,USG6310,USG6320,USG6330,USG6350,USG6360,USG6370,USG6380,USG6390,USG6305,USG6305-W,USG6310S,USG6310S-W,USG6310S-WL,USG6310S-WL-OVS,USG6390E, USG6306E,USG6308E,USG6311E,USG6312E,USG6322E,USG6350E, USG6307E,USG6331E,USG6332E,USG6395E-AC,USG6385E-AC,USG6365E-AC,USG6355E-AC,USG6335E-AC,USG6325E-AC,USG6315E-AC,USG6309E-AC,USG6305E-AC |
其他可以被纳管的第三方设备的规格清单,请联系华为技术支持工程师获取。
创建堆叠
前提条件
- 设备上已经完成堆叠的配置。
- 配置完设备上准备上线的配置。请参见华为智简园区网络解决方案产品文档。
- 将堆叠的成员设备ESN加入到iMaster NCE-Campus,以达到后续通过iMaster NCE-Campus对堆叠设备进行配置的目的。
当前仅交换机设备支持堆叠。判断被iMaster NCE-Campus纳管的交换机型号和版本是否可堆叠的方法:
- 请参见盒式交换机产品文档中“堆叠版本和款型支持情况”章节。
- 请参见框式交换机产品文档中“集群版本支持情况”章节。
- 请参见交换机堆叠助手。
操作步骤
- 选择 。
- 选择“设备组”页签,选择“堆叠”,单击“创建堆叠”。
- 填写“堆叠名称”并选择堆叠设备所在的站点。
- 设置“堆叠角色”,此处设置的角色和添加设备时设置的角色目的相同。
- 设置堆叠成员的添加方式。
- 从已探测堆叠中同步:自动探测设备上已经创建的堆叠,用户手工确认添加。如果没有成功获取堆叠成员信息,重新单击“从已探测堆叠中同步”,刷新堆叠成员信息。
- 手工创建:单击“添加”,增加堆叠包含的交换机。
- 同一个堆叠中只能添加同系列的交换机设备。
- 加入堆叠的设备在上线前需要全部加入到堆叠中,否则可能导致堆叠无法正常上线。
- (可选)在“成员”列表中单击
,可以调整堆叠编号和优先级。单击
保存修改。
堆叠编号取值范围为0~8(框式设备的堆叠编号取值范围为1~2),且不能和堆叠中的其它设备编号相同。
优先级取值范围为1~255,默认为100。数字越大优先级越高。
当交换机组建好堆叠系统且设备上存在业务配置时,建议iMaster NCE-Campus创建堆叠时的堆叠编号和优先级必须和手动组建时的堆叠编号和优先级一致。否则,iMaster NCE-Campus系统下发的堆叠ID、优先级等信息,会覆盖交换机原有的堆叠信息,导致实际生效的业务与配置文件不一致。可通过如下命令查看原有信息:
通过display esn查看成员交换机的ESN以及与堆叠ID对应关系。
通过display css configuration命令查看框式成员交换机的堆叠优先级以及与堆叠ID对应关系。
通过display stack命令查看盒式成员交换机的堆叠优先级以及与堆叠ID对应关系。
- 单击“确定”。
- 堆叠设备上线时,会检测堆叠成员设备状态,当堆叠中的所有设备上线后才会下发配置,防止部分成员离线,导致配置下发失败。
- 堆叠设备上线后,若其中某设备成员离线,则不允许执行堆叠配置。
- 堆叠上线后,若将堆叠中的上行口所在设备从堆叠中移除,再次加入堆叠时,若修改了槽位号,会导致设备无法上线。为保证堆叠中其它设备可以正常上线,上行口设备移除之前需要确保堆叠系统仍存在其它上行链路。
- 堆叠成员主备倒换后,会导致设备重新上线。
- 堆叠的查看和维护。
单击堆叠名称前的
,可以展示当前堆叠下面的堆叠成员,以及对此堆叠的维护操作。
- 维护堆叠成员
单击“配置堆叠接口”,跳转到交换机接口配置页面,可以配置堆叠交换机的端口。
单击堆叠中的某一交换机名称后的
,修改此交换机的优先级。
单击堆叠中的某一交换机名称后的
,将堆叠中的此交换机成员进行替换。
单击堆叠中的某一交换机名称后的
,将此交换机从堆叠中删除。
在“已探测堆叠成员”中,可以查看自动探测设备上已经创建的堆叠,用户可以将其加入堆叠。
- 修改或删除堆叠
单击已创建堆叠名称后的
,可以修改堆叠的名称和角色。单击
,可以删除堆叠。
若堆叠中设备显示“未注册”或“离线”状态,可以结合设备上下线日志中的记录,从以下常见原因排查问题:- License过期
若设备License不足,全局永久License和全局订阅License需要导入License文件,租户订阅License需要导入新的激活码或授权ID。
- 设备的堆叠形态和iMaster NCE-Campus不一致
- 如iMaster NCE-Campus上显示设备已经组成了堆叠,但是登录到各个设备上查询,设备上的状态还是单机状态。
- 在设备上通过命令行查询,状态已经组成了堆叠,但是iMaster NCE-Campus上显示设备并不在堆叠中。
此时可以修改设备或者控制上的配置,使二者的形态保持一致。设备相关命令行操作,请参见配套的交换机产品文档 中“堆叠配置举例”的相关操作。
- 设备的堆叠成员信息和iMaster NCE-Campus不一致
- 如iMaster NCE-Campus上显示设备的堆叠编号、优先级信息和在设备上查到的信息不一致。等待设备再次上线后,二者的信息即可保持一致。
- 部分设备未加入堆叠,此时需要排查iMaster NCE-Campus上的堆叠成员和设备上实际查到的堆叠成员是否一致。
此时如果在上下线日志中没有查看到设备未上线的原因,可能是设备没有向iMaster NCE-Campus发起注册,需要排查设备和控制器间的网络是否通畅或设备侧是否正常加入了堆叠。
此时可以修改设备或者控制上的配置,使二者的形态保持一致。设备相关命令行操作,请参见配套的交换机产品文档 中“堆叠配置举例”的相关操作。
- 设备不在白名单中
通过ESN白名单可以限制在iMaster NCE-Campus上注册上线的设备。开启该功能后,不在白名单中的ESN将被视为非法设备。
此时需要系统管理员检查当前设备的ESN是否在设备白名单中。若不在,需要将其加入到设备白名单中。
- 维护堆叠成员
相关操作
- 单机转化成堆叠
在“设备”页面查看某一设备所在行的
按钮,可以将此设备转换成堆叠。
- 仅盒式交换机才支持堆叠转换功能,可以看到此转换按钮。
- 未加入站点的设备无法进行堆叠转换、堆叠创建以及加入堆叠的操作。
- 单设备转化成堆叠后,原单机的配置继承到新建的堆叠上。转换为堆叠之后设备下线,在设备后台执行转堆叠操作之后设备才能再次上线,否则设备再次上线将会失败。
- 查看堆叠设备
单击“堆叠”查看堆叠或者组织。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堆叠名称 |
堆叠的名称。 |
堆叠角色 |
根据交换机上的设置,上报到系统上的角色。 |
槽位号 |
交换机在堆叠中的编号,范围0~8,同一堆叠中的交换机编号不能相同。 |
优先级 |
设置堆叠中交换机的优先级,范围为1-255,默认为100。数字越大优先级越高。 |
创建WAC组
操作步骤
- 选择 。
- 单击需要配置的站点,选择“设备组”页签,选择“WAC组”,单击“创建”。
- 填写“WAC组名称”。
- 单击“增加”,增加WAC组成员。
- 单击“确定”。
- 同一WAC组中的WAC可以跨站点,并只能添加同款型的WAC。
- 同一WAC组内最多可以添加8个成员,用户可以将WAC管理的Fit AP绑定到WAC组内的任何成员上。下发配置时,对WAC组内的所有成员下发同样的内容。
- 在WAC组内添加WAC时,不会清空此WAC的原始配置。如果当前WAC组内已有成员,则新成员的配置与已有成员的配置合并,然后下发给WAC内的所有成员。移除成员时,清空成员当前配置。添加成员时,自动触发成员的配置全量下发。
创建发现任务
系统支持自动发现功能,可以对符合条件的网元进行搜索并添加到系统,减少人工干预,降低运营成本。
操作步骤
- 选择 。
- 在“设备”页签,选择已经存在的站点或不加入站点,单击 。
- 在“设置参数”页面的“基本设置”区域中,设置IP协议版本、起始IP地址、结束IP地址,以及要添加到的子网。
- 在“任务设置”区域中,设置任务名称、邮件通知的用户组、执行频率和任务描述。
- “执行频率”设置为“按小时”、“按天”、“按周”、“按月”时,如果不勾选“立即执行”,则只创建自动发现任务,不会启动发现任务。
- 勾选“自动添加到系统”,则系统自动逐步跳转到“结果”页面。
- 在“协议设置”区域中,选择协议类型。
- 单击“下一步”,进入“发现设备”页面,开始自动发现设备。
- 添加设备到系统。
- 如果要添加所有已发现设备,则直接单击“添加所有设备”。
- 如果要添加部分设备,则先选择要添加的设备,再单击“添加已选中设备”。
- 在“添加设备”页面,查看设备添加情况。
- 单击“下一步”,进入“结果”页面。
该页面会显示本次自动发现任务的整体结果。单击“发现设备”或“添加设备”区域上的成功、失败,下方列表会显示结果详情。
相关任务
- 选择“管理设置”页签,单击“发现任务管理”,选择“任务列表”,在“任务列表”页面,可以对自动发现任务进行启动、创建、修改、删除、查看结果等操作。
- 选择“管理设置”页签,单击“发现任务管理”,选择“排除列表”,在“排除列表”页面,可以增加或删除排除网段/IP地址。
- 如果增加的是排除网段,则需要在“增加排除IP地址”对话框中同时设置“起始IP地址”和“结束IP地址”。
- 如果增加的是排除IP地址,则只需在“增加排除IP地址”对话框中设置“起始IP地址”即可。
AP分组建议
正常情况下,相同站点中的AP设备会自动划分到一个自动创建的管理组中,而AP将基于这个管理组实现射频调优、负载均衡等功能。受AP规格限制,在站点中添加AP设备时,建议不要超过如表6-33所示的数量。如果站点中同时存在不同型号的AP,则推荐数量以较高性能AP对应的规格为准。
AP类型 |
推荐数量 |
---|---|
AP1050DN-S |
≤50 |
AP2050DN/AP2050DN-S/AP2050DN-E/AP2051DN-S/AP2051DN-E/AP2051DN/AP2051DN-L-S |
≤50 |
AP3050DE |
≤128 |
AP4050DN-E/AP4050DN-HD/AP4050DN/AP4050DN-S/AP4051DN/AP4151DN/AP4051DN-S/AP4051TN |
≤50 |
AP4050DE-B-S/AP4050DE-M/AP4050DE-M-S |
≤128 |
AP5030DN-C |
≤25 |
AP5510-W-GP |
≤50 |
AP5050DN-S |
≤128 |
AP6050DN/AP6150DN/AP6052DN |
≤128 |
AP7050DN-E/AP7050DE/AP7052DN/AP7152DN/AP7052DE/AP7060DN |
≤128 |
AP8050DN/AP8150DN/AP8050DN-S/AP8030DN/AP8130DN/AP8050TN-HD |
≤50 |
AP8082DN/AP8182DN |
≤128 |
AD9430DN-24/12 |
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
AD9430DN-24/12与云AP混合组网时,必须满足如下要求:
- AD9430DN-24/12建议不少于2台;大规模部署时,AD9430DN-24/12建议不少于4台。
- 云AP自身的数量建议不超过表6-33中的上限。
- RU+云AP≤300。
例如,AD9430DN-24和AP6052DN混合组网,则AD9430DN-24不超过8台,AP6052DN不超过128台,且AP6052DN与RU加起来不超过300台。
AD9431DN-24X只负责自己所在管理组RU的漫游、射频调优和负载均衡等功能。
如果超出推荐的数量,AP设备会随机划分到自动创建的多个管理组中,可能导致相邻AP或同楼层AP在不同的管理组内(如图6-4所示),从而造成射频调优、负载均衡结果达不到预期:
- 不同管理组之间单独开展射频调优。如果相邻AP属于不同管理组,则射频调优结果无法达到最优。
- 不同管理组之间的AP无法实现负载均衡。如果相邻AP属于不同管理组,则用户接入数无法保证均衡。
在图6-4中,同一站点中分布于1F~3F的125台AP设备会随机划分到自动创建的多个管理组中,可能导致相邻AP或同楼层AP在不同的管理组内,从而造成射频调优、负载均衡结果达不到预期。
如果一定要在相同站点中添加超出推荐数量的AP设备,请制定更详细的网络规划,将AP设备按以下原则手动划分到不同的管理组中(划分效果如图6-5所示)。
- 根据楼层或物理位置上的不连续性,确定划分几个组(每个组支持的AP数请参见表6-33)。相同楼层或物理区域连续的AP划分到同一个组。
- 为每个组规划一个管理VLAN(一般在上行接入交换机打PVID,作为AP管理VLAN)。
在图6-5中,根据AP的楼层分布情况规划3个管理组,并规划对应的管理VLAN。通过加入管理VLAN的方式,将所有AP分别加入到所属楼层对应的管理组中,可以有效提升射频调优和负载均衡的效果。
- 划分管理组和管理VLAN只影响射频调优和负载均衡业务,不影响二三层漫游的网络划分。
- 请勿为AP设备配置基于管理VLAN的端口隔离,否则相同VLAN内的AP无法通过广播报文创建管理组。
- 建议在AP上行的接入交换机上配置广播限速,防止广播泛滥。
配置网络规划
背景信息
网络规划主要用于规划Underlay全网拓扑,如站点的设备、单板、链路等信息。通过网络规划的导入,可以自动导入相关信息,提升手工配置效率。
需要先创建站点,才能对站点的网络拓扑进行规划。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在“选择文件”的右侧,单击“模板”,下载模板。
- 双击下载的模板“TopoPlan_zh.xls”。
- 填写并保存模板。在模板中填写设备的相关信息。
- 设备规划信息
- 单板规划信息
- 链路规划信息
- 设备规划信息
- 在“选择文件”的右侧单击
,选择上一步创建的模板。单击“上传”。
- 在“上传结果”区域,可以查看批量导入的设备、单板和链路信息,检查是否正确。
- 单击“全部导入”。导入规划数据。
- 规划数据导入后,可查看导入进度,也可在“导入结果”中单击“刷新结果”,刷新导入结果。
配置LAN资源池
背景信息
在实际的网络配置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IP地址段来规划网络,因此需要提前规划IP资源,当前规划的子网可以在站点防火墙、路由器、交换机等设备中使用,也可以在站点中创建。
配置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创建”,然后根据实际的网络规划填写参数。
- 单击
完成配置。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资源池名称。 |
描述 |
资源池描述信息。 |
起始网络地址 |
LAN子网的起始网段,点分十进制格式的单播IP地址。实际生效子网为输入地址网络号起始子网地址。 |
结束网络地址 |
LAN子网的结束网段,点分十进制格式的单播IP地址。实际生效子网为输入地址网络号起始子网地址。 |
掩码 |
子网掩码,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17~30。 |
保留网段 |
保留网段, 多个网段使用英文逗号隔开。 |
配置Fabric全局资源池
在创建VN之前,需要提前进行全局资源配置,包括VLAN、环回口IP、VXLAN网络标识(VNI)和桥接广播域(BD)四类资源池的设置。创建VN时,iMaster NCE-Campus会从该资源池内自动分配相关资源。
前提条件
在iMaster NCE-Campus进行LAN业务部署前,需要完成如下配置:
- 在iMaster NCE-Campus在创建站点、并添加需要纳管的设备。设备可以以单设备或者堆叠模式上线。
- 为了实现LAN各个端点设备之间的互联,需要在边界网关节点设备、边缘节点设备上分别配置VLANIF接口、Loopback接口、VTEP IP、路由,若组成Fabric的设备均被控制器纳管,可以在创建Fabric时选择自动配置路由域,自动完成上述接口和路由的配置。
- 为了实现LAN网络认证功能,需要在边缘节点设备上配置RADIUS模板和AAA。
- 按需使能边缘节点设备的业务随行功能。
背景信息
环回口IP、VLAN、VNI和桥接广播域四类资源在网络中的层次以及关系如下图所示:
操作步骤
- 选择 。
- 针对不同参数,输入参数范围,单击
使配置生效。
当用户终端需要配置外部网关互联VLAN、网络服务资源互联VLAN、策略联动管理VLAN、接入VN接入VLAN时,配置业务VLAN池。规划VLAN资源时,需要保证该范围内的VLAN未被非Fabric业务使用。例如已经规划为管理VLAN的VLAN ID不能包含在VLAN池范围之内,否则可能会导致业务异常。
相关操作
- 选择需要删除的资源数据,单击
,删除该数据。
- 单击
,刷新资源数据显示结果。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VLAN |
当用户终端需要配置外部网关互联VLAN、网络服务资源互联VLAN、策略联动管理VLAN、接入VN接入VLAN时,配置业务VLAN池。 |
环回口IP |
使能Underlay自动化时,配置环回口IP资源池。环回口IP地址作为VXLAN隧道的VTEP IP。 |
桥接广播域 |
在VXLAN网络中,将虚拟广播域VN对应的VNI以1:1方式映射到桥接广播域BD,BD成为VXLAN网络的实体,通过BD转发流量。 |
VXLAN网络标识 |
VXLAN网络标识VNI类似VLAN ID,用于区分VXLAN段。 |
配置Underlay自动化资源池
配置Fabric时,可以同时打开网络域编排开关实现Underlay网络的自动部署,实现建立Fabric BGP-EVPN 所需的VLANIF接口、Loopback接口、VTEP IP、路由等配置的自动发放,完成Underlay网络的自动配置。iMaster NCE-Campus会从该资源池内自动分配相关资源给设备。
背景信息
互联VLAN和互联IP两类资源在网络中的层次以及关系如下图所示:
操作步骤
- 选择 。
- 针对不同参数,输入参数范围,单击
使配置生效。
相关操作
- 选择需要删除的资源数据,单击
,删除该数据。
- 单击
,刷新资源数据显示结果。
多站点场景如何配置Underlay自动化
Underlay自动路由域编排能支持Fabric边界网关节点和边缘节点设备之间的路由打通。通过打通站点核心角色之间以及核心到汇聚之间的互联链路,保证全网VTEP IP通过OSPF路由可达。
对于Fabric内存在透传设备的组网,建议边界网关节点在站点中设置为核心角色,边缘节点在站点中设置为汇聚角色,边界网关节点和边缘节点之间的透传设备,不加入Fabric,在站点中设置为核心。仅支持边界网关节点和边缘节点之间存在一层透传设备的场景。
对于Fabric跨多站点时,除了需要设置正确的设备角色,还需要保证多站点之间的OSPF路由互通。
针对多站点场景或者三层组网场景的Underlay自动编排,请参见下面示例。
- 场景1:一个Fabric由多个站点组成,仅一个站点中存在边界网关节点设备,如下图所示:图6-6 多站点场景
此时如果配置Underlay自动化部署,需要配置以下步骤:
- 在 菜单修改边缘节点2的角色为“核心”。
- 查看边界网关节点自动编排的OSPF area,选择 菜单,选择 页签,手动配置边界网关节点和边缘节点2互联接口的接口路由信息,保证互联接口路由互通。
- 场景2:同一个Fabric中,存在边界网关节点,边缘节点和接入设备三层组网,如下图所示:图6-7 三层Fabric组网
此时如果配置Underlay自动化部署,需要配置以下步骤:
- 在 菜单修改边缘节点2的角色为“汇聚”。
- 修改接入设备的Fabric角色为边缘节点。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互联VLAN |
Fabric内参与Underlay自动路由编排的设备互联时,配置互联VLAN资源池。 |
互联IP |
Fabric内参与Underlay自动路由编排的设备互联时,配置互联IP资源池。 |
管理模板
配置SNMP协议模板
通过配置SNMP参数,实现设备与iMaster NCE-Campus之间正常通信。使用SNMP协议模板可以对多个设备的SNMP参数进行统一配置。
前提条件
- 设备侧已支持需要使用的“授权认证协议”对应的HMAC,例如如果设备需要使用的授权认证协议为“SHA2-256”,则设备需支持的HMAC为“HMAC192SHA256”。
- 已从设备侧获取“网元端口”、“授权认证协议”、“授权认证密码”、“数据加密协议”、“数据加密密码”、“用户名”、“上下文”或“引擎ID”等信息。
背景信息
- 协议模板:通过配置协议参数(例如SNMP协议参数)形成的模板,方便iMaster NCE-Campus对多个设备的协议参数进行统一配置,提升协议参数的配置效率。
- 授权认证协议与HMAC的对应关系如表6-37所示。
操作步骤
- 选择 。
- 单击“创建”。
- 根据表6-38配置SNMP协议参数。表6-38 SNMP协议模板参数说明
参数名
参数说明
模板名称
创建SNMP协议模板的名称,可自定义。
网元端口
指定设备之间访问的端口号,其取值范围为1~65535。
SNMP协议版本
SNMP协议的版本号,缺省值为“SNMPv3”。
安全等级
SNMP协议需要授权认证和数据加密。
授权认证协议
用于消息验证时采用的协议。
授权认证密码
“授权认证协议”的密码。
数据加密协议
数据封装时所采用的加密协议。
数据加密密码
“数据加密协议”的密码。
用户名
访问设备时使用的设备用户名。
上下文
环境引擎名称。
引擎ID
SNMP引擎的唯一标识。
超时时间(秒)
iMaster NCE-Campus对设备进行SNMP操作的时间上限。当iMaster NCE-Campus对设备进行SNMP操作的时间超过此处的设置值时,则放弃本次操作。缺省值为“10”。
说明:如果iMaster NCE-Campus与设备侧之间的网络质量较差,可以将该参数设置为较大值,以提高SNMP操作的成功率。
轮询间隔(秒)
两次SNMP轮询操作周期之间的间隔时间。缺省值为“1800”。
重试次数
iMaster NCE-Campus对设备进行SNMP操作次数的上限。当iMaster NCE-Campus对设备进行SNMP操作的次数超过此处的设置值时,则放弃该操作。缺省值为“5”。
说明:如果iMaster NCE-Campus与设备侧之间的网络质量较差,可以将该参数设置为较大值,以提高SNMP操作的成功率。
访问模式
协议模板的访问模式。缺省值为“公开”。
- “公开”表示所有用户可以访问该协议模板。
- “私有”表示模板的创建者和具有admin权限的用户可以访问该协议模板。
- 单击“确定”。
相关任务
- 修改SNMP协议模板
具有admin权限的用户可以修改所有协议模板,普通用户可以修改自己创建的模板和访问模式为“公开”的模板。
对于已添加成功的SNMP协议模板,单击需要修改的SNMP协议模板所在行“操作”列的
,修改该SNMP协议模板信息。
- 删除协议模板
具有admin权限的用户可以删除所有协议模板,普通用户可以删除自己创建的模板和访问模式为“公开”的模板。
对于已添加成功的SNMP协议模板,单击需要删除的SNMP协议模板所在行“操作”列的
,删除该SNMP协议模板。
- 查看与SNMP协议模板关联的设备数量及设备信息
在SNMP协议模板列表中,单击需要查看的SNMP协议模板所在行“关联设备数”列的数值,查看与该模板关联的设备数量及设备信息。
开启不安全配置项
介绍开启协议模板中的不安全配置项的方法,便于用户需要使用不安全配置项(协议模板、安全等级、授权认证协议和数据加密算法)时,开启对应配置项。为避免不安全配置项导致的安全风险,建议使用系统缺省值的安全配置项。
- 协议版本:SNMPv1和SNMPv2c
- 安全等级:无认证无加密和认证无加密
- 授权认证协议:MD5、SHA和SHA2-224
- 数据加密协议:DES和3DES
前提条件
已获取DrvMgmt下drivermgmtservice进程所在任意一个节点的管理IP地址,具体请参考如何查找服务所在节点的IP地址。
操作步骤
- 使用PuTTY工具以sopuser用户通过SSH方式登录DrvMgmt下drivermgmtservice进程所在任意一个节点。
- 执行如下命令,切换至ossuser用户。
su - ossuser
Password:ossuser用户的密码
- 执行如下命令,进入“modifyCustomConfig.sh”所在目录。
cd /opt/oss/NCECAMPUS/apps/DriverMgmtService/bin
- 执行如下命令,开启所有不安全配置项。
sh modifyCustomConfig.sh -on
回显信息如下,仔细阅读回显信息并确认是否需要继续执行。
The protocols/algorithms/security levels are insecure.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continue? [y/n]
- 是,输入“y”并按“Enter”。
当回显信息为“Operation successful.”时,表示修改成功。否则,请联系华为技术支持工程师协助处理。
- 否,输入“n”并按“Enter”。操作结束。
- 是,输入“y”并按“Enter”。
配置策略模板
背景信息
为了简化配置思路、方便统一管理,iMaster NCE-Campus将如下参数集封装为“模板”。在配置相关业务时,通过引用模板即可在当前配置对象中绑定该模板所包含的一系列参数。
- ACL
- 动态ACL
- URL分类模板
- RADIUS服务器
- HWTACACS服务器
- Portal服务器
- URL模板
- RADIUS中继服务器
- 认证模板
- 逃生策略模板
- 流分类模板
- 流行为模板
- 自定义应用
- 应用调度模板
操作步骤
- 定制ACL模板。
- 选择“ACL”。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选择“IPv4”或者“IPv6”页签,单击“确认”。
- 定制动态ACL模板
- 选择“动态ACL”。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定制URL分类模板。
- 选择“URL分类模板”。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自定义分类”,填写自定义URL分类模板的信息,单击“确定”。
同一租户下最多可以创建64条自定义URL分类模板。
对于之前已经下发配置到设备的URL分类模板,删除自定义URL分类模板时,需要先选中该自定义分类模板,单击“删除自定义分类”,然后在 菜单中,根据筛选条件选中需要更新的设备,单击“全量下发”,删除设备上的URL分类模板配置。
- 定制RADIUS模板。
- 选择“RADIUS服务器”。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在配置基于RADIUS服务器认证的SSID时,可以通过选用该模板为SSID设置RADIUS服务器。具体操作请参见配置SSID。
- 只有V200R008C10及后续版本的AP才支持“禁用RADIUS属性”功能,且不同型号支持的RADIUS属性可能有差异。如果所选用的RADIUS模板配置了该参数,应确保目标AP设备满足型号和版本要求,否则会导致SSID业务配置下发失败。在设备的系统视图下执行display radius-attribute命令,可以查看其支持的RADIUS属性。
- 只有V200R009C00及后续版本的AP才支持“called-station-id属性值设置”功能。
- 只有V200R008C00及后续版本的AP才支持“实时计费”功能。
- 定制HWTACACS服务器模板。
- 选择“HWTACACS服务器”。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定制Portal服务器模板。
- 选择“Portal服务器”。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定制URL模板。
- 选择“URL模板”。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只有V200R008C10及后续版本的AP才支持“URL”模板功能。
- 定制RADIUS中继服务器模板。
- 选择“RADIUS中继服务器”。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定制认证模板。
- 选择“认证模板”。 ,在页签中选择
- 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定制逃生策略模板
- 选择“逃生策略模板”。 ,在页签中选择
- 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定制流分类模板
- 选择“流分类模板”。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创建的模板可以在配置站点交换机流量策略时使用。
- 定制流行为模板
- 选择“流行为模板”。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创建的模板可以在配置站点交换机流量策略时使用。
- 定制自定义应用模板
- 选择“自定义应用”。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单击“确认”。
- 定制应用调度模板
- 选择“应用调度模板”。 ,在页签中选择
- 单击“创建”,填写参数,选择•定制自定义应用模板,单击“确认”。
创建的模板可以在
配置使用。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ACL模板。 |
||
ACL类型 |
ACL的类型。
|
||
ACL编号 |
用于下发到设备的ACL编号。 |
||
规则列表 |
- |
- |
单击“添加”,定制ACL模板所对应的规则内容,并单击“确认”。 |
用户ACL |
IP/域名 |
该ACL所对应的IP地址/域名匹配规则。 |
|
协议 |
该ACL所对应的协议:
|
||
端口 |
该ACL所对应的目的端口号,仅协议为TCP或者UDP的时候支持。 |
||
高级ACL |
优先级 |
同一ACL模板里多条ACL规则之间的优先级顺序。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 |
|
策略 |
流量通过策略。
|
||
协议 |
流量匹配协议。 |
||
源IP |
网络报文的源IP地址。 |
||
源端口 |
网络报文的源端口。 |
||
目的IP |
网络报文的目的IP地址。 |
||
目的端口 |
网络报文的目的端口。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动态ACL模板。 |
|
规则列表 |
- |
单击“增加”,定制动态ACL模板所对应的规则内容,并单击“确定”。 |
优先级 |
规则优先级,整数形式。 |
|
目的IP地址 |
该ACL所对应的IP地址匹配规则。 |
|
协议 |
流量匹配协议。包括ALL、TCP和UDP。 |
|
端口 |
网络报文的目的端口。 |
|
控制类型 |
网络报文控制类型,分为放行和阻止两种类型。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URL分类模板。 |
URL |
需要过滤的URL列表。多个URL之间以换行符分隔。 通过*可以对URL进行模糊匹配。该列表最多支持32条模糊匹配规则,以及512条精确匹配规则(重复项不纳入统计)。 如果过滤目标为https开头的地址(例如https://www.xxx.com/example),只输入URL的域名部分(www.xxx.com)。 |
域名 |
需要过滤的域名列表。多个域名之间以换行符分隔。 通过*可以对URL进行模糊匹配。该列表最多支持32条模糊匹配规则,以及512条精确匹配规则(重复项不纳入统计)。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RADIUS模板。 |
|
使用内置服务器 |
指定iMaster NCE-Campus为RADIUS服务器。选择使用内置服务器之后,主认证组件/备认证组件可以选择业务管理器或者拉远服务器,业务管理器即总部控制器。 |
|
主认证服务器地址/端口 |
分别指定主备认证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
|
备认证服务器地址/端口 |
||
主计费服务器地址/端口 |
分别指定主备计费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
|
备计费服务器地址/端口 |
||
实时计费 |
实时计费开关,开启后可配置计费上报周期。缺省关闭。 |
|
计费上报周期 |
设置实时计费的时间间隔。 |
|
密钥 |
RADIUS服务器的共享密钥。建议定期更换共享密钥。 |
|
禁用RADIUS属性 |
是否在设备与RADIUS服务器之间通信的报文中过滤特定属性。缺省关闭,即不作过滤。 |
|
禁用属性 |
- |
单击“创建”,配置具体过滤策略。 |
属性名称 |
单击“...”,从弹出窗口中选择需要过滤的属性名称。 |
|
禁止发送 |
禁止设备向RADIUS服务器发送指定RADIUS属性的网络报文。 |
|
禁止接收 |
禁止设备接收来自RADIUS服务器的、指定RADIUS属性的网络报文。 |
|
Service-Type属性值设置 |
- |
不同厂商的RADIUS服务器支持的同一属性的属性值可能有所不同。为了实现与不同的RADIUS服务器对接,设备支持更改RADIUS属性的值。 |
属性值 |
设置service-type属性的属性值。 |
|
Option |
指定用户认证类型为MAC认证。 |
|
called-station-id属性值设置 |
- |
打开后可以配置called-station-id属性值,设置RADIUS报文中called-station-id属性封装的内容。当前只有AP支持。缺省关闭。 |
属性值 |
called-station-id属性封装的内容,支持ap-mac和ap-location。 |
|
是否携带SSID属性 |
打开后called-station-id属性封装的内容中会包含SSID。缺省关闭。 |
|
属性分隔符 |
called-station-id属性封装的内容包含SSID时,SSID前的分隔符。 枚举类型,只能是1位,取值范围:“\”,“/”,“:”,“<”,“>”,“|”,“@”,“'”,“%”,“*”,“+”,“-”,“&”,“!”,“#”,“^”,“~”,缺省值是“:”。 |
|
MAC地址格式设置 |
根据需要设置RADIUS报文中的MAC地址格式。支持的设置的格式包含: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HWTACACS模板。 |
使用内置服务器 |
指定iMaster NCE-Campus为HWTACACS服务器。选择使用内置服务器之后,主认证组件/备认证组件可以选择业务管理器或者拉远服务器,业务管理器即总部控制器。 |
主认证服务器地址/端口 |
分别指定主备认证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说明:
如果只配置了主认证服务器地址/端口,未配置主授权服务器地址/端口,则用户只具备设备的默认权限,具体可以参考配套设备产品文档中的说明。 |
备认证服务器地址/端口 |
|
主授权服务器地址/端口 |
分别指定主备授权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
备授权服务器地址/端口 |
|
主计费服务器地址/端口 |
分别指定主备计费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 |
备计费服务器地址/端口 |
|
包含域名 |
缺省情况下,开关关闭。如果打开该开关,设备向HWTACACS服务器发送请求报文时,用户名中包含域名,且缺省域名为default_admin。如果关闭开关,设备向HWTACACS服务器发送的报文中的用户名不包含域名。 |
密钥 |
HWTACACS服务器的共享密钥。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Portal服务器模板。 |
使用内置服务器 |
指定iMaster NCE-Campus为Portal服务器。选择使用内置服务器之后,主认证组件/备认证组件可以选择业务管理器或者拉远服务器,业务管理器即总部控制器。缺省的推送协议为HTTPS,如果要使用HTTP协议,需要开启HTTP协议端口。 |
IP地址 |
第三方Portal服务器的IP地址。多个IP地址之间可以用英文半角逗号分隔。 |
端口 |
第三方Portal服务器的端口号。 |
URL |
第三方Portal服务器的接口URL,用于标识Portal认证用户可以访问的Portal服务器的网址。 |
Portal用户同步 |
使用Portal2.0协议认证时,可以开启此功能同步设备和iMaster NCE-Campus之间的用户信息,可以设置设备的同步周期和同步最大失败次数。同步周期取值范围是20-65535,单位是秒,缺省值是300,同步最大失败次数取值范围是2-255,缺省值是3。 同步周期*同步最大失败次数要大于portal服务器发送同步报文的时间间隔,否则设备会在达到最大失败次数后,由于收不到Portal服务器的同步报文,会将用户强制下线。iMaster NCE-Campus内置portal服务器发送同步报文的时间间隔为3600秒。 |
密钥 |
Portal服务器的共享密钥。 |
URL参数模板 |
通过配置URL模板和模板参数,为Portal服务器关联URL模板,如果SSID引用了该Portal服务器模板,则同时引用了该URL模板。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URL模板。 |
|
模板类型 |
“云平台中继认证”和“第三方认证”可供选择。 |
|
模板参数 |
- |
单击“创建”,定制URL模板所对应的规则内容,并单击 |
参数名称 |
第三方portal服务器认证所需参数名称。 |
|
赋值方式 |
替换控制器已有值:选择iMaster NCE-Campus已有参数。 用户自定义:用户自定义参数值。 赋值方式仅“云平台中继认证”类型有效。 |
|
参数内容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RADIUS中继服务器模板。 |
|
Portal认证 |
认证服务器地址 |
单击“添加”,配置认证服务器的优先级、IP地址、端口和密钥。最多添加三个认证服务器。 |
认证协议 |
支持CHAP(Challenge 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协议、PAP(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协议。建议使用更安全的CHAP协议。 |
|
NAS-Identifier |
指定RADIUS中继报文中携带的NAS-Identifier属性值。
|
|
计费服务器地址 |
单击“添加”,配置计费服务器的优先级、IP地址、端口和密钥。最多添加三个计费服务器。 |
|
超时时间 |
与认证服务器和计费服务器连接的协商时间,超过该时间则认为本次连接失败。 |
|
重发次数 |
与认证服务器和计费服务器连接的次数。 |
|
负载均衡模式 |
对于配置了多个认证服务器或多个计费服务器的场景,该参数指定客户端连接不同服务器的策略。
|
|
MAC地址格式设置 |
根据需要设置RADIUS报文中的MAC地址格式。支持的设置的格式包含:
|
|
RADIUS认证 |
认证服务器地址 |
单击“添加”,配置认证服务器的优先级、IP地址、端口和密钥。最多添加三个认证服务器。 |
计费服务器地址 |
单击“添加”,配置计费服务器的优先级、IP地址、端口和密钥。最多添加三个计费服务器。 |
|
超时时间 |
与认证服务器和计费服务器连接的协商时间,超过该时间则认为本次连接失败。 |
|
重发次数 |
与认证服务器和计费服务器连接的次数。 |
|
负载均衡模式 |
对于配置了多个认证服务器或多个计费服务器的场景,该参数指定客户端连接不同服务器的策略。
|
|
高级 |
指定RADIUS中继场景下授权信息包含外部RADIUS服务器的授权结果,不支持控制器直接动态授权,需要在外部RADIUS服务器触发动态授权。 转发授权:向设备直接转发外部RADIUS服务器的授权结果。 叠加授权:使用外部RADIUS服务器返回的报文属性作为授权条件匹配授权规则,并叠加授权结果。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用于标识认证模板。 |
认证方式 |
有Portal、MAC和802.1X三种方式可供选择,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即可。 说明:
如果用户需要动态授权VLAN的Portal认证方式时,使用MAC+Portal混合认证。 |
RADIUS服务器模板 |
选择已经设置的模板。 |
Portal服务器模板/备Portal服务器模板 |
选择已经设置的模板。仅认证方式选择为Portal的时候可设置。 |
IPv6终端认证 |
认证终端使用IPv6协议时,开启IPv6终端认证开关,Portal服务器推送页面的URL为IPv6格式,不开启推送格式为IPv4格式。 |
域 |
采用默认值即可。 |
IP话机认证 |
使能或者关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即可。 |
RADIUS动态授权 |
有默认和自定义两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即可。 |
RADIUS动态服务器地址 |
设置RADIUS动态服务器的IP地址,RADIUS动态授权选择自定义可设置。 |
密钥 |
设置密码,RADIUS动态授权选择自定义可设置。 |
用户接入模式 |
设置接口的用户接入模式,包含以下三种模式: multi-authen:缺省为此模式,指定接口下允许多个用户上线。该方式设备对每一个用户都会进行接入认证,若认证成功,授予用户独立的网络访问权限。之后,某一用户下线不会影响其他用户。 single-voice-with-data:指定接口仅允许一个数据用户和一个语音用户上线。该方式用于一个数据用户通过一个语音终端接入网络的场景。 single-terminal:指定接口仅允许一个用户上线。 |
RADIUS逃生策略 |
设置用户RADIUS逃生策略,并指定逃生用户使用的VLAN或者逃生策略模板。 |
VLAN |
|
逃生策略模板 |
|
自动重认证 |
开启“自动重认证”开关后,终端认证失败后,“重认证时间”结束后,iMaster NCE-Campus会再次发起认证。重认证时间取值范围是30-7200,单位是秒。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逃生策略模板。 |
|
VLAN ID |
逃生用户使用的VLAN。 |
|
安全组 |
逃生用户所授予的安全组。 |
|
IPv4/IPv6规则 |
协议 |
逃生用户所授予的网络访问权限,通过ACL规则定义协议类型、IP地址、端口号。 其中端口号仅协议为TCP和UDP时支持。 |
IP |
||
端口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安全组名称。 |
描述 |
安全组描述信息。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流分类模板。 |
|
描述 |
流分类模板的描述信息。 |
|
规则类型 |
与:表示流分类中各规则之间关系为逻辑“与”,即报文需匹配流分类中的所有规则。 或:表示流分类各规则之间是逻辑“或”,即报文只需匹配流分类中的一个或多个规则。 |
|
IPv4规则 |
优先级 |
同一模板里多条规则之间的优先级顺序。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不可重复。 |
协议 |
该规则所对应的协议:
|
|
源IP |
该规则所对应的源IP。 |
|
目的IP |
该规则所对应的目的IP。 |
|
源端口 |
该规则所对应的源端口号,仅协议为TCP或者UDP的时候支持。 |
|
目的端口 |
该规则所对应的目的端口号,仅协议为TCP或者UDP的时候支持。 |
|
VLAN |
起始VLAN ID |
表示起始外层VLAN ID。 |
截止VLAN ID |
表示结束外层VLAN ID,“截止VLAN ID”取值必须大于“起始VLAN ID”。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流行为模板。 |
||
描述 |
流行为模板的描述信息。 |
||
动作 |
流量限速 |
CIR(kbit/s) |
Committed Information Rate,承诺信息速率,表示向C桶中投放令牌的速率,即C桶允许传输或转发报文的平均速率。 |
PIR(kbit/s) |
Peak Information Rate,峰值信息速率,表示向P桶中投放令牌的速率,即P桶允许传输或转发报文的峰值速率,PIR大于CIR。 |
||
CBS(Byte) |
Committed Burst Size,承诺突发尺寸,表示C桶的容量,即C桶瞬间能够通过的承诺突发流量。 |
||
PBS(Byte) |
Peak Burst Size,峰值突发尺寸,表示P桶的容量,即P桶瞬间能够通过的峰值突发流量。 |
||
优先级 |
本地优先级 |
设备内部优先级,即设备内部区分报文服务等级的优先级。 |
|
DSCP优先级 |
根据网络规划在不同网络中使用不同的QoS优先级,IP网络中使用DSCP。 |
||
802.1p优先级 |
根据网络规划在不同网络中使用不同的QoS优先级,VLAN网络中使用802.1p。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应用模板。 |
|
描述 |
自定义应用模板的描述信息。 |
|
规则列表 |
IP/域名 |
自定义应用的IP地址或域名。 |
协议 |
|
|
端口 |
当选择TCP或UDP协议时,需要填写端口。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用于唯一标识应用调度模板。 |
|
描述 |
应用调度模板的描述信息。 |
|
应用调度队列 |
保障带宽 |
表示应用使用的最低带宽。 |
配置站点模板
配置LAN网络站点模板
背景信息
站点模板用于记录SSID/射频/SNMP/终端信息保护策略等业务配置。将站点模板绑定到站点(设备的集合),可以使站点继承这些业务数据,从而实现对站点的自动配置。当需要对多个站点配置相同的业务数据时,通过该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操作效率。
一个租户最多支持100个站点模板。
- 绑定:绑定后,系统将对站点内的设备重新下发所有配置信息。
- 解绑:解绑站点会导致该站点配置恢复默认配置
- 删除站点模板时,该模板与对应站点的绑定关系将自动解除。此时这些站点的相关业务数据将恢复为默认值。
- 一个站点模板最多可以绑定2000个站点。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站点模板”页签。
- 在“站点模板”页面中单击“创建”,按界面提示创建站点模板。
“模板功能”展示所有的特性。如果没有安装SecoManager,FW下的“安全策略”特性不要勾选。
根据“模板功能”的特性,自动选中“模板类型”。
如果在“站点模板”页面的列表中可以看到新建的站点模板,说明创建成功。
- 单击列表中已创建的站点模板的名称或模板名称所在行的
按钮,配置模板提供的参数。
配置完成后单击“应用”保存配置,然后单击左上角站点模板名称上的图标返回站点模板页面。
- 在“站点模板”页面中选中目标模板,在界面右侧窗口中单击“绑定”。
- 在弹出窗口中勾选目标站点,单击“确定”。
只要站点中有“过滤条件”中的任何设备,就可被搜索出来。
后继操作
将站点模板绑定站点以后,可以将模板中的业务配置同步到目标站点下对应类型(FW/LSW/AP/AR)的所有设备上。
- 基于站点模板配置SSID时,不支持基于Tag选择具体的AP设备,且只能为该SSID指定1个VLAN。
- 通过站点模板只能配置射频的基本参数。如需配置射频调优参数,需要到对应站点的 来配置。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模板名称 |
站点模板的名称。1~64位字符串,不能与已有站点模板重名。 |
模板类型 |
站点模板的设备类型,包括FW、LSW、AP、AR。可多选。 |
模板功能 |
(仅当“是否定制特性”为“On”时有效)通过该站点模板可以配置的业务。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时区 |
为当前站点中的所有设备统一配置时区,仅支持防火墙、交换机、AP。 |
夏令时 |
为当前站点中的设备配置夏令时,仅支持交换机、AP和AR。 |
NTP服务器IP地址 |
设置NTP服务器的地址,仅支持防火墙、交换机、AP。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本地用户 |
用户名 |
用于登录设备的AAA本地用户帐号,格式为username或username@domainname,不允许包含*?"或空格,不支持中文字符,不区分大小写。当配置HWTACACS逃生时,需要在 菜单下配置与本地用户账号相同的用户认证账号。 |
密码 |
用户帐号的密码。
|
|
用户角色 |
本地用户的优先级。不同级别的用户登录后,只能使用等于或低于自身级别的命令。
|
|
服务类型 |
本地用户对应的接入方式。
|
|
BootROM密码 |
设置交换机或者AP设备的BootROM密码。 如果不设置此密码: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协议版本 |
SNMP协议的版本号。由于V1和V2C存在安全风险,建议使用V3。 |
|
“协议版本”为“V1”或“V2C”的配置信息 |
读团体名 |
团体是网管和SNMP Agent的集合,用团体名来标志。团体名相当于密码,团体内的设备通信时需要使用团体名来进行认证。只有网管和SNMP Agent上配置的团体名相同时,才能互相访问。团体名分读团体名和写团体名,目前iMaster NCE-Campus和SNMP仅对接读团体名。 1~32位数字、字母或特殊字符。 |
IP地址限定 |
网管服务器的IP地址白名单。通过该列表可以限定网管的IP地址,提高系统安全性。如果该列表为空,则允许任意IP地址的网管服务器访问设备。 |
|
告警服务器 |
是否为设备配置告警服务器。通过该功能,可以将设备产生的告警将及时传递给网管服务器,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管理。 必须为A类/B类/C类IP地址。多个IP地址之间用换行符分隔,最多可以填写20个IP地址。
|
|
告警服务器列表 |
告警服务器的IP地址。 必须为A类/B类/C类IP地址。多个IP地址之间用换行符分隔,最多可以填写20个IP地址。 |
|
“协议版本”为“V3”的配置信息 |
用户列表 |
单击“添加”,添加帐号信息。为了成功实现如下场景的双向通信,“用户名”、“加密密码”和“认证密码”必须与网管服务器上的完全相同。
|
IP地址限定 |
网管服务器的IP地址白名单。通过该列表可以限定网管的IP地址,提高系统安全性。如果该列表为空,则允许任意IP地址的网管服务器访问设备。 必须为A类/B类/C类IP地址。多个IP地址之间用换行符分隔,最多可以填写20个IP地址。 |
|
告警服务器 |
是否为设备配置告警服务器。通过该功能,可以将设备产生的告警将及时传递给网管服务器,从而实现对设备的有效管理。 |
|
告警服务器列表 |
单击“添加”,添加告警服务器,并从下拉列表中选择对应的帐号。 告警服务器的IP地址必须为A类/B类/C类IP地址。最多可以添加20个IP地址。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终端接入记录储存时间(天) |
终端用户接入数据的保留天数,缺省为90,取值范围为1~90。超过该阈值的数据将被自动清除。 |
匿名化终端信息 |
是否隐藏终端用户数据(MAC、IP地址、用户名等)。缺省为“ON”。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基本配置 |
SSID名称 |
终端接入网络时的无线信号名称。 说明:
如果SSID的名称包含中文,Windows系统的终端可能会显示乱码。 |
工作状态 |
缺省为ON。如果设置为OFF,则该SSID不可用。 |
|
定时开启 |
从下拉列表中选取时间策略,使AP在指定时间段以外的时间自动关闭该SSID,以达到提升网络安全性和节能的目的。 如果系统预置的时间策略不能满足灵活的使用需求,可以单击 说明:
|
|
生效射频 |
缺省三射频,建议使用缺省值。 说明:
仅AP4051TN、AP8050TN-HD支持5G(wlan-radio 0/0/2)。 |
|
AP标签 |
通过标签指定在哪些AP上配置该SSID。如果置空,则说明在当前站点中的所有AP上都配置该SSID。否则需要按界面提示为AP增加标签。 |
|
网络连接方式 |
|
|
VLAN |
(仅“二层转发”方式)通过标签为关联到该SSID的无线终端分别指定在不同AP上所属的VLAN ID。 说明:
如果同一台AP有多个标签且分别对应不同的VLAN ID,则在该AP上按“优先级”数字最小的VLAN ID生效。 |
|
高级配置 |
隐藏SSID |
缺省关闭。隐藏SSID后该SSID不可见。 |
MDNS Snooping |
缺省关闭。打开后无线终端发送mDNS报文时,接入设备可以通过解析报文里的service信息进行终端识别。 |
|
断链关断 |
缺省关闭。打开后,当AP上行链路断开时会自动关闭SSID,保证设备自动连接其他AP。 |
|
频谱导航(5G优先) |
缺省打开。打开后AP可以控制移动终端优先接入5G频谱,减少2.4G频谱上的负载和干扰,提升用户体验。 |
|
2.4G射频Beacon帧发送速率(Mbps) |
2.4GHz、5GHz射频类型Beacon帧的发送速率。仅V200R008C10及以上版本的AP设备支持这些参数。单位:Mbps。 |
|
5G射频Beacon帧发送速率(Mbps) |
||
禁止传统终端接入 |
缺省关闭。打开后将禁止802.11a、802.11b和802.11g类型协议的传统终端接入。 |
|
最大用户数 |
允许同时连接该SSID的最大用户数。 |
|
接入阈值策略 |
|
|
用户隔离 |
缺省打开。打开后,同一个AP同一SSID内用户相互隔离。 |
|
隔离方式 |
|
|
IGMP-Snooping |
缺省关闭。开启IGMP Snooping二层组播功能,实现组播数据在数据链路层的转发和控制。 |
|
禁止广播或组播 |
缺省关闭。打开后,将禁止无线局域网网络共享、发现广播或组播的功能。另外,打开后,"bonjour透传"参数可配置。 |
|
组播转单播 |
缺省关闭。开启组播转单播功能后,AP通过侦听用户上报的组播报告报文和离开报文来维护组播转单播表项。当AP向客户端发送组播报文时,根据组播转单播表项,将组播数据报文转换为单播数据报文,从而提高组播数据流传输效率。 另外,开启组播转单播自适应功能后,当组播转单播出现空口性能瓶颈时,AP自动将终端数最少的组播组切换为组播模式,当空口性能改善持续一段时间后,AP自动将终端数最多的组播组切换为单播模式,从而保证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调整空口性能,提升整体无线用户体验。 |
|
bonjour透传 |
缺省关闭。Bonjour技术是由苹果公司提出的零配置网络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应用在二层广播域的技术,实现二层广播域内网络设备自动获取地址和发现服务。 |
|
U-APSD |
缺省关闭。U-APSD是WMM定义的一种新的节能处理方式,能进一步提升终端的节能能力。但由于部分终端对U-APSD功能的支持存在问题,这种情况下需要关闭U-APSD功能。 |
|
Wi-Fi多媒体标准场景 |
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和需要,配置WMM(Wi-Fi Multimedia,Wi-Fi多媒体标准)参数,使高优先级的数据报文优先占用无线信道,达到调整视频、语音等类型的流量的转发优先级的目的。为了使WMM生效,必须在射频参数中开启WMM开关。
说明:
仅V200R008C10及以上版本的AP设备支持WMM功能。 |
|
终端MAC过滤 |
缺省关闭。打开此开关后,系统将按照黑名单或白名单的方式对接入到网络的设备MAC进行过滤。
|
|
音频质量分析 |
缺省关闭。打开此开关、并配置了“SIP协议端口”,系统将使能SIP协议,从而设备可以抓取SIP协议报文,并分析出协议所承载的业务类型,如语音业务。 当iMaster NCE-Campus允许设备上报性能数据信息给分析器时,分析器就可以获得语音业务的性能数据,并进行音频通话的质量分析。 |
|
802.11r快速漫游 |
是否使能802.11r快速漫游功能。
|
|
802.11r over the ds |
802.11r快速漫游的协议。
|
|
重关联超时时间 |
配置重关联超时时间,超时时间缺省值为1秒。 |
|
端管协同漫游 |
是否使能端管协同漫游,默认状态是关闭。 |
|
业务保障功能模式 |
可以选择:
|
|
手游加速 |
是否使能手游加速功能,默认状态是打开。现在支持的手游应用:绝地求生(刺激战场、全军出击)、穿越火线、荒野行动、王者荣耀、DNF、梦幻西游、英雄联盟、堡垒之夜、第五人格。游戏加速特性能够在识别出游戏后进行上下行加速。 |
|
抑制终端省电 |
使能抑制终端省电功能。使能抑制终端进入省电状态的功能后,会使终端耗电加快,还要占用额外的带宽,如果没有终端省电状态异常的情况,建议去使能抑制终端进入省电状态的功能。默认关闭状态。 |
|
MU-MIMO优化 |
使能MU-MIMO优化功能。当用户对AP下行业务吞吐量有较高要求,并且环境干扰性小的时候,可以使能MU-MIMO优化功能。默认开启状态。 |
|
终端老化时间(分) |
强制低信号用户下线时间。为了防止大量低信号用户关联网络导致的网络整体用户体验下降,可以降低终端老化时间。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RADIUS服务器 |
一般运行在中心计算机或工作站上,维护相关的用户认证和网络服务访问信息,负责接收用户连接请求并认证用户,然后给客户端返回所有需要的信息(如接受/拒绝认证请求)。 |
用户流量统计使能 |
开启后提供统计流量的功能。 |
支持NAT场景CoA/DM |
开启后提供一种动态修改在线用户权限或者强制用户下线的机制。开关切换对新上线的用户生效。 |
自动重认证 |
使能对在线用户进行重认证的功能。 |
重认证时间(秒) |
对在线用户进行重认证的周期。 |
逃生策略 |
系统授予用户特定的网络访问权限,满足用户基本的网络访问需求。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SSID流量限速 |
限制整个SSID的上下行带宽。 |
|
终端流量静态限速 |
限制单个终端的静态速度,可以分别对上下行带宽限速。 静态限速的优先级高于动态限速。 |
|
终端流量动态限速 |
限制单个终端的动态速度,可以分别对上下行带宽限速。如果某个方向的静态限速打开,则对应方向的动态限速就不生效。 |
|
高级配置 |
IPV6 |
是否针对此SSID使能IPV6。 |
ACL |
为SSID配置基于ACL的报文过滤功能,允许或禁止符合条件的数据报文通过。可以从下拉列表中选取已有的ACL模板。 说明:
可以在主菜单中选择 集中管理ACL模板。对于AP1050DN-S、AP2050DN、AP2050DN-E、AP2050DN-S、AP2051DN、AP2051DN-E、AP2051DN-S、AP4051DN-S、AP4050DN、AP4050DN-S、AP4050DN-E、AP4050DN-HD、AP4051DN、AP4151DN、AP5030DN-C、AP5050DN-S、AP6050DN、AP6150DN、AP7050DE、AP7050DN-E、AP8030DN、AP8050DN、AP8050DN-S、AP8130DN、AP8150DN、AD9430DN-12、AD9430DN-24、R230D、R240D、R250D、R250D-E、R251D、R251D-E、R450D、AP4051TN、AP6052DN、AP7052DN、AP7052DE、AP7152DN、AP8050TN-HD、AP8082DN、AP8182DN、AP100EC、AP200EC、AP300EC、AP3050DE、AP7060DN、WA375DD-CE、AP4050DE-M、AP5510-W-GP、AP9330DN、AD9431DN-24X、AP5030DN、AP4030DN、AP4130DN、AP2030DN、AP6010DN-AGN、AP3010DN-AGN、AP2010DN、AP6510DN-AGN、AP4050DE-M-S、AP4050DE-B-S、AP2051DN-L-S、AP5030DN-S、AP6750-10T、AirEngine5760-10款型的设备,可能存在设备上的ACL ID和控制器页面上的ID显示不一致的情况,其他配套款型控制器和设备上的显示一致。 |
|
应用流量统计 |
开启后,AP通过对用户发送报文的解析,统计网络中各个用户的应用对网络的使用情况。 说明:
AP2050DN、AP2050DN-E、AP2050DN-S、AP4050DN-E、AP4050DN-HD、AP6050DN(256M)、AP6150DN(256M)、AP7050DE(256M)、AP8030DN、AP8130DN、R230D、R240D、R250D、R250D-E、R251D、R251D-E、R450D以及AirEngine系列不支持应用流量统计(除AP7060DN、 AirEngine5760-10支持应用流量统计)。 |
|
应用过滤列表 |
针对特定应用的网络报文,设置阻断、Car限速、DSCP标记等策略。 AP特征库中的应用程序的具体支持情况,请访问https://support.huawei.com/enterprise/zh/doc/DOC1000183794。 说明:
AP2050DN、AP2050DN-E、AP2050DN-S、AP4050DN-E、AP4050DN-HD、AP6050DN(256M)、AP6150DN(256M)、AP7050DE(256M)、AP8030DN、AP8130DN、R230D、R240D、R250D、R250D-E、R251D、R251D-E、R450D以及AirEngine系列不支持应用过滤(除AP7060DN、 AirEngine5760-10支持应用过滤)。 |
|
URL过滤 |
缺省关闭。打开此开关后,通过配置URL过滤策略,可以限制无线网络接入终端所能访问的网络资源。
说明:
|
|
IPSEC ACL |
利用ACL设置IPSec策略,对符合条件的数据报文实现按优先级处理。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区域 |
租户网络所在区域。按AP实际部署地区选择“区域”以后,AP会根据当地法律法规重置射频的工作信道和功率,并相应调整允许配置的信道范围和功率大小。 |
定时开启 |
从下拉列表中选取时间策略,使AP在指定时间段以外的时间自动关闭射频功能,以达到提升网络安全性和节能的目的。 如果系统预置的时间策略不能满足灵活的使用需求,可以单击 |
调优模式 |
射频调优的模式。推荐使用定时调优,并将调优时间设定为业务空闲的时段(如当地时间00:00~06:00)。
|
射频调优策略 |
射频调优策略仅在自动调优方式下生效:
|
AI调优 |
该开关默认开启,在系统对接了CampusInsight时生效。未对接CampusInsight时,设备会自动使用原方式调优。AI调优功能生效后,设备会根据设备7天内的历史数据,通过AI算法进行自动调优。设备周边的干扰源在白天和黑夜有变化的场景下,本功能有较好的调优效果。 |
射频模式 |
选择AP的射频模式。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2.4GHz |
DCA信道集 |
为AP在2.4GHz频段上的无线信号传输选择调优信道集。为了尽可能地减少邻近AP之间的同频或邻频干扰,系统将根据AP间邻居关系紧密程度从信道集中挑选信道进行调优,按动态信道调整算法(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简称为DCA)分别为每个AP分配信道。
|
GI模式 |
配置GI(Guard Interval)模式。仅V200R009C00及以上版本的AP设备支持该功能。
|
|
TPC上限 |
用于限定射频调优完成后发射功率范围,单位为dBm。缺省为9dBm~127dBm。 如果下限过低,可能导致射频调优后的功率过小、无法满足射频覆盖需要;如果上限过高,可能导致射频调优后的功率过大、AP之间出现信号干扰。 |
|
TPC下限 |
||
接入用户数阈值使能 |
用于设置AP在2.4GHz频段上最大接入的用户数。缺省为64。 接入阈值策略:
|
|
接入用户数阈值 |
||
接入阈值策略 |
||
TPC阈值 |
射频调优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覆盖阈值,单位为dBm。缺省为-60dBm。 根据AP实际布放高度和间距适当调整该阈值,可以使AP在射频调优后达到最优的覆盖效果。阈值越大,TPC调整的功率值会整体提高。 |
|
组播发射速率 |
配置的速率要属于基础速率集或者支持速率集,且STA需要支持该速率,否则STA将不能正常接收组播数据。 |
|
基础速率(Mbps) |
2.4GHz基础速率。 |
|
支持速率(Mbps) |
2.4GHz支持速率。 |
|
终端弱信号快踢 |
打开开关,当AP检测到终端的信号较弱时,会强制该终端下线。 |
|
场景 |
使能“终端弱信号快踢”功能后,AP会根据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和“检测周期”,对已连接的终端进行检测。
|
|
信噪比阈值(dB) |
||
检测周期(ms) |
||
双频动态调整 |
是否使能双频动态调整功能。缺省为“Off”。 |
|
冗余2.4G射频调整方式 |
(仅当“双频动态调整”为“On”时有效)冗余射频的处理模式。
|
|
极限功率 |
当存在物体遮挡,信号无法覆盖时,通过开启更高功率的信号来覆盖此区域。
|
|
VIP用户带宽预留比例 |
在需要保障VIP用户网络带宽的时候配置。VIP用户空口带宽预留算法基于DL&UL OFDMA传输模式的RU分配实现,实时评估用户实际需要的频谱资源,为VIP用户预留/分配满足其业务需求的频谱资源,从而保证VIP用户的体验。
VIP用户带宽预留比例缺省值为20%。 |
|
5GHz |
调优信道频宽 |
为AP在5GHz频段上的无线信号传输设置调优频宽。配置大带宽信道可获得更大的传输速率。 |
信道集 |
为AP在5GHz频段上的无线信号传输选择调优信道集。为了达到更优的调优效果,请选用3个或3个以上作为可选信道。 说明:
|
|
基础速率(Mbps) |
5GHz基础速率。 |
|
支持速率(Mbps) |
5GHz支持速率。 |
|
GI模式 |
配置GI(Guard Interval)模式。仅V200R009C00及以上版本的AP设备支持该功能。
|
|
TPC上限(dBm) |
用于限定射频调优完成后发射功率范围,单位为dBm。缺省为12dBm~127dBm。 如果下限过低,可能导致射频调优后的功率过小、无法满足射频覆盖需要;如果上限过高,可能导致射频调优后的功率过大、AP之间出现信号干扰。 |
|
TPC下限(dBm) |
||
接入用户数阈值使能 |
用于设置AP在5GHz频段上最大接入的用户数。缺省为64。 接入阈值策略:
|
|
接入用户数阈值 |
||
接入阈值策略 |
||
TPC阈值 |
射频调优TPC(Transmit Power Control)覆盖阈值,单位为dBm。缺省为-60dBm。 根据AP实际布放高度和间距适当调整该阈值,可以使AP在射频调优后达到最优的覆盖效果。阈值越大,TPC调整的功率值会整体提高。 |
|
A-MSDU |
使能以A-MSDU聚合方式发送802.11ac报文的功能。 |
|
最大子帧数 |
配置A-MSDU聚合方式一次能聚合的最大子帧数。 |
|
组播发射速率 |
配置的速率要属于基础速率集或者支持速率集,且STA需要支持该速率,否则STA将不能正常接收组播数据。 |
|
终端弱信号快踢 |
打开开关,当AP检测到终端的信号较弱时,会强制该终端下线。 |
|
场景 |
使能“终端弱信号快踢”功能后,AP会根据设置的“信噪比阈值”和“检测周期”,对已连接的终端进行检测。
|
|
信噪比阈值(dB) |
||
检测周期(ms) |
||
极限功率 |
当存在物体遮挡,信号无法覆盖时,通过开启更高功率的信号来覆盖此区域。
|
|
VIP用户带宽预留比例 |
在需要保障VIP用户网络带宽的时候配置。VIP用户空口带宽预留算法基于DL&UL OFDMA传输模式的RU分配实现,实时评估用户实际需要的频谱资源,为VIP用户预留/分配满足其业务需求的频谱资源,从而保证VIP用户的体验。
VIP用户带宽预留比例缺省值为20%。 |
|
通用参数 |
beacon周期(TUs) |
配置AP发送Beacon帧的周期。建议使用缺省值100ms。 AP通过周期发送Beacon帧来声明对应802.11网络的存在。终端设备收到Beacon帧后可以得知该网络的存在,从而调整加入该网络所必需的参数。 Beacon周期配置太大,会导致STA休眠时间变长;Beacon周期配置太小,会导致空口开销变大。 |
RTS-CTS模式 |
配置RTS-CTS(Request To Send/Clear To Send,握手协议)的工作模式,避免信道冲突导致的数据传输失败。建议使用缺省值cts-to-self。
|
|
空口时间公平调度 |
优先调度占用无线信道时间较少的用户,保证每个用户相对公平的占用无线信道。缺省开启。 |
|
逐包功率控制 |
实时检测终端设备的信号强度,实现绿色节能目的。如果终端信号强度强(距离AP较近),则发送数据包时自动降低实际发送的功率;如果终端信号强度弱(距离AP较远),则恢复正常功率发送无线信号。缺省开启。 |
|
波束成形功能 |
使AP在某个特定角度(目标用户)增强信号,在另一个特定角度(非目标用户或障碍物)减弱信号,从而控制信号传播的方向和覆盖范围。缺省关闭。 说明:
波束成形特性依赖于纳管的AP款型是否支持此特性,详情请参见配套的AP产品文档“beamforming enable”页面中的说明。 |
|
负载均衡 |
在距离相对较近、覆盖范围重叠度较高的多个AP上,通过配置负载均衡功能可以在WLAN网络中平衡AP的负载,充分保障每个STA的无线网络体验。当STA试图接入WLAN网络时,收到访问请求的AP会根据在线STA数和自身能力上限按一定的算法评估当前负荷。如果负荷显著高于附近的同站点AP的平均负荷,该AP将拒绝本次接入请求。 |
|
智能漫游 |
使能智能漫游功能。 传统WLAN网络中,当STA接入AP的信号很弱时,STA的上网速率很低,如果有多个低速率的STA接入AP时,可能造成其他STA占用空口时间变少,造成AP吞吐量偏低,导致其他在线用户体验差。通过配置强制弱信号强度用户下线功能,当AP检测到STA的信噪比或接入速率低于指定的门限时,主动向STA发送解除关联报文,让STA重新连接。通过使能智能漫游功能,并配置智能漫游的用户漫游门限值,AP会将信噪比或接入速率低于该门限值的STA强制下线。 |
|
扫描时长(ms) |
AP执行空口扫描的持续时间。AP会在该时间段内持续扫描周围的无线信号,扫描完成后AP会将扫描收集的信息上报给iMaster NCE-Campus,用于射频调优和频谱分析。 扫描时间越长,获取到的数据越多,数据分析越精确。但扫描时间过长会消耗过多系统资源,可能会影响正常业务,建议使用缺省值60ms。 |
|
扫描间隔(ms) |
AP执行空口扫描的周期。建议使用缺省值10000ms。 |
|
扫描信道 |
AP执行空口扫描的信道集合。缺省为“区域信道”。
|
|
WMM |
是否使能WMM(Wi-Fi Multimedia,Wi-Fi多媒体标准)功能。 说明:
仅V200R008C10及以上版本的AP设备支持WMM功能。 |
|
信道竞争参数 |
WMM将报文分为4个类别的AC(Access Category),分别是AC_VO(voice)、AC_VI(video)、AC_BE(Best Effort)、AC_BK(Background)。每一个AC队列定义了一套增强分布式信道访问EDCA参数,该参数决定了队列占用信道的能力大小,可以实现高优先级AC队列占用信道机会大于低优先级AC队列。 EDCA参数分别如下:
ACK策略:
|
|
BE动态优化 |
使能此功能后,AP将根据接入用户数,通过算法动态调整终端占用空口资源的优先级,提高BE(Best Effort)业务的用户体验。BE指根据报文到达的先后顺序采用先来先服务的原则处理报文转发,对报文的延迟、抖动、丢包率和可靠性等不做承诺和保证。 |
|
BE优化阈值(包/秒) |
BE动态优化算法使用到的参数值,建议使用默认值。 |
|
多媒体动态优化 |
使能此功能后,AP将根据接入用户数,通过算法动态调整终端占用空口资源的优先级,提高音频、视频应用的用户体验。 |
|
音频优化阈值(包/秒) |
多媒体动态优化算法使用到的参数值,建议使用默认值。 |
|
视频优化阈值(包/秒) |
||
场景 |
BE动态优化和多媒体动态优化开关均关闭时,显示此参数。 根据网络实际情况和需要,配置WMM参数,使高优先级的数据报文优先占用无线信道,达到调整视频、语音等类型的流量的转发优先级的目的。为了使WMM生效,必须在射频参数中开启WMM开关。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DHCP使能 |
使能DHCP,可以配置DHCP的参数。此参数默认打开。 |
网关IP地址 |
DHCP客户端的默认网关和子网掩码。网关IP地址和子网掩码共同决定了DHCP客户端可能获取到的IP地址范围(DHCP地址池)。 |
子网掩码 |
|
日志记录 |
该开关默认关闭。开关开启后,在系统对接了CampusInsight时生效。本功能用来记录DHCP Server配置成功或者失败的日志信息,然后上报给CampusInsight做数据分析与呈现。 |
第三方URL过滤 |
开启后,可以通过对接第三方软件实现URL过滤功能。 |
租期 |
DHCP客户端自动获取到IP地址的租期。到期后会重新分配。 |
首选WINS |
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WINS服务器地址。 |
备用WINS |
|
静态地址绑定 |
建立IP地址与MAC地址的绑定关系,为特定MAC地址的DHCP客户端分配固定的IP地址。 |
VLAN ID |
配置VLAN ID。LAN侧VLAN不能是已配置的业务VLAN,且修改该VLAN会造成NAT、IPSec用户下线。LAN VLAN不能与管理VLAN相同,否则可能下发失败。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DNS设置 |
为FW开启/关闭DNS相关功能。如果DNS中继和DNS代理同时开启,DNS代理生效。
|
DNS服务器配置列表 |
为防火墙配置DNS服务器。最多可以添加6个,优先级按先后顺序由高到低。每一个IP地址以换行符分隔,且重复性无效,提交时将剔除重复项。 |
DNS本地域名配置列表 |
单击“创建”,在防火墙的本地域名缓存表中添加域名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单击“确定”以保存。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子网名称 |
子网名称。 |
VLAN ID |
与防火墙直连内网设备的VLAN ID一致。 |
IP |
VLANIF接口的IP地址,作为DHCP客户端的默认网关。 |
掩码 |
DHCP客户端自动获取到的IP地址的子网掩码。网关IP地址和子网掩码共同决定了DHCP客户端可能获取到的IP地址范围(DHCP地址池)。 |
Ping |
是否开启Ping功能。 |
DHCP |
是否开启DHCP功能。 |
DHCP模式 |
为防火墙配置DHCP工作模式。
|
DNS服务 |
为DHCP客户端指定DNS服务器。
|
首选DNS/备选DNS |
DNS服务设置为自定义时,需要配置DNS服务器的IP地址。 |
AP模式 |
指定当前子网中AP设备的模式,可以是“云AP”或者“Fit AP”。 说明:
在“选择Internet”中选择“多分支互联”时,才需要配置AP模式、自动协商控制器地址等参数。 仅当AP设备首次被iMaster NCE-Campus纳管时,才可以指定当前子网中AP的模式。若AP设备非出厂初始配置或曾经执行被执行过模式切换操作,则无法再通过此功能修改AP的模式。 |
自动协商控制器地址 |
打开时,当前子网的DHCP Server自动生成Option148,子网内的设备(交换机或者云AP)可以通过Option148获取iMaster NCE-Campus地址,完成注册。 |
控制器地址类型 |
可以是“IP”或者“域名”的形式。 当是域名方式时,需要保证现网已配置DNS能对iMaster NCE-Campus域名进行解析,否则设备将无法向iMaster NCE-Campus发起注册。 |
DHCP选项 |
DHCP option的选项和值,在DHCP分配IP地址的时候一起下发给DHCP终端。 当选择“云平台地址(148)”时,需要将文本类型的值设置为agilemode=xxx;agilemanage-mode=xxx;agilemanage-domain=xxxx.xxx;agilemanage-port=xxx;样式。内网云化设备在通过DHCP请求IP地址的时候就会通过该选项的值获得iMaster NCE-Campus的地址和端口。例如:agilemode=agile-cloud;agilemanage-mode=domain;agilemanage-domain=device-naas.huawei.com;agilemanage-port=10020;。 其中:
|
租期 |
DHCP服务器采用动态分配机制给客户端分配IP地址时,分配出去的IP地址有租期限制。租期时间到后服务器会收回该IP地址,收回的IP地址可以继续分配给其他客户端使用。 |
首选WINS |
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WINS服务器地址。 |
备用WINS |
|
保留IP |
保留指定IP地址段。防火墙不会将该范围内的IP地址分配给内网设备。 |
静态地址绑定 |
为特定的终端分配固定的IP地址。 |
DHCP服务器IP |
防火墙作为DHCP中继时,需要指定第三方DHCP服务器。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终端接入网络时的无线信号名称。 |
工作状态 |
缺省为ON。如果设置为OFF,则该SSID不可用。 |
生效射频 |
缺省2.4G/5G,建议使用缺省值。 |
VLAN ID |
终端业务接入的业务VLAN。必须确保当前已存在使用相同VLAN ID的Network。 |
隐藏SSID |
缺省关闭。隐藏SSID后该SSID不可见。 |
最大用户数 |
允许同时连接该SSID的最大用户数。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认证方式 |
SSID认证方式。 |
加密方式 |
PSK加密方式,当“认证方式”为“PSK”时有效。支持如下方式:
|
密钥 |
PSK密钥,当“认证方式”为“PSK”时有效。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控制条件 |
用户认证后如果满足所有控制条件,则匹配策略。
说明:
当前应用支持的防火墙款型:
|
流量策略 |
配置流量策略: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策略信息 |
|
动作 |
选择对匹配安全策略的流量进行的控制动作,包括:
|
策略组 |
一个或多个安全策略的集合。 |
策略匹配条件 |
|
用户 |
用户是流量的所有者,代表了“谁”发出的流量。该匹配条件包括用户、用户组、安全组;当前只支持安全组。 用户和用户组通常是企业“纵向”组织结构的体现;用户和安全组是企业“横向”组织结构的体现。管理员可以根据企业的部门进行分层来创建用户组(部门)和用户,也可以把不同部门的用户划分到同一个安全组,从新的管理维度来对用户进行管理。 |
源地址/地区 |
源地址是指流量发出的地址或地区。报文的属性只要匹配其中一个值,就认为报文的属性匹配了这个条件。 |
目的地址/地区 |
目的地址是指流量到达的地址或地区。报文的属性只要匹配其中一个值,就认为报文的属性匹配了这个条件。 |
服务 |
服务代表了流量的协议类型。管理员可以通过指定端口号等信息来自行定义一些协议类型。服务包括三大类:
|
应用 |
识别流量的所属应用,对基于应用的安全策略生效执行相应动作。 |
时间段 |
时间段可以控制安全策略的生效时间。 |
安全配置文件 |
|
URL过滤 |
指定需要的安全配置文件。 |
反病毒 |
|
入侵防御 |
|
其他配置 |
|
记录日志 |
|
会话老化时间 |
在真实网络环境中,会有一些特殊业务在长时间内没有报文传输,这种情况下FW为了避免消耗性能会清理无用的会话连接。但在实际使用场景中又需要FW记录该连接状态,避免正常的业务中断(如数据库服务),因此FW提供了基于策略的老化时间配置,保持特定的会话连接。 |
自定义长连接 |
该功能只针对匹配策略的TCP应用报文生效。与“配置会话老化时间”相比,该功能提供更长时间的会话保持(“配置会话老化时间”只支持到秒级)。选中“自定义长连接”对应的“启用”,开启自定义长连接功能,并配置长连接时间。 |
配置WAN网络站点模板
仅当
页面中隧道模式选择为EVPN模式时,才可以在界面上配置如下特性。背景信息
添加多个站点时,往往需要配置相同的网关类型、WAN链路条数和传输网络。通过定制链路模板可以将这些重复的配置信息模块化,在配置站点时通过引用链路模板可以自动填写这些相同的配置信息,提升配置效率。链路模板本质上也是对站点的分类,在配置策略时可以通过选择链路模板来快速查找站点。链路模板一旦被站点使用,只能修改模板名和模板描述,其他参数不能修改,请提前规划好数据再创建。
iMaster NCE-Campus默认提供的站点模板如表6-71所示,默认提供的链路模板能满足要求,可以跳过此章节。否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建链路模板。
默认提供的模板不能修改与删除,只能进行模板复制。
模板名 |
模板描述 |
WAN链路的链路名称(设备,端口,传输网络) |
Inter-CPE链路(设备,端口) |
拓扑 |
---|---|---|---|---|
Single_gateway_mixed_links |
单网关混合双链路 |
Internet(Device1,GE0/0/0,Internet) MPLS(Device1,GE0/0/1,MPLS) |
- |
|
Single_gateway_mpls_link |
单网关MPLS链路 |
MPLS(Device1,GE0/0/0,MPLS) |
- |
|
Single_gateway_internet_link |
单网关Internet链路 |
Internet(Device1,GE0/0/0,Internet) |
- |
|
Single_gateway_dual_internet_links |
单网关双Internet链路 |
Internet1(Device1,GE0/0/0,Internet) Internet2(Device1,GE0/0/1,Internet) |
- |
|
Dual_gateways_mixed_links |
双网关混合单链路 |
Internet(Device1,GE0/0/0,Internet) MPLS(Device2,GE0/0/0,MPLS) |
Device1:GE0/0/1,Device2:GE0/0/1 |
物理链路中配置相同的传输网络可以实现站点互通。因为配置完成后,iMaster NCE-Campus会将父子站点设备间相同类型的物理链路生成逻辑链路,实现站点互联。
前提条件
已经配置站点的全局参数,具体请参见配置全局参数。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WAN链路模板”页签。
- 单击“创建”,创建WAN链路模板。
- 在“模板名”中,配置站点的模板名称。
- 在“单/双网关”中,选择网关的类型。
- 选择是否使能“支持多子接口”。
- 在“WAN链路”区域中,单击“创建”,创建站点中网关与WAN的链路。
网关与WAN的链路需要设置:WAN链路的名称、链路连接的设备、端口、传输网络和链路角色。每个网关可以创建多条WAN链路。
单网关最多创建10条链路,双网关最多创建20条链路。
- 当“单/双网关”为“双网关”时,需要设置双网关的内链路。否则请跳过此步。
- 如果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使用的物理接口需要使用LAN侧二层物理口,则将“使用LAN侧二层物理口”设置为
。
- 当前CPE设备默认开启STP,当内链路使用双物理口且使用二层物理口时,两个物理口会添加到同一个VLAN,此时如果出现环路,STP会将其中一个物理口置为Block状态。如果用户此时在LAN侧也同时使用该物理口,则用户流量可能会被中断。所以,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使用的物理口和用户LAN侧业务的物理口尽可能不要相同。
- 如果双网关内链路是三层物理口直连,则不需要开启 “使用LAN侧二层物理口”。
- 配置VLAN ID。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需要使用该VLAN ID。
- 单击“创建”,设置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并设置内链路使用的物理接口。
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最多创建两条。
- 如果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使用的物理接口需要使用LAN侧二层物理口,则将“使用LAN侧二层物理口”设置为
- 单击“确认”,完成创建。
后续处理
功能 |
操作场景及约束 |
操作步骤 |
---|---|---|
修改链路模板 |
需要修改链路的模板名称、网关类型、WAN链路等信息。链路模板一旦被站点使用,只能修改模板名和模板描述其他参数不能修改。 系统自带的默认模板不能修改。 |
在“WAN链路模板”的“操作”列中,单击 |
删除链路模板 |
链路模板一旦被站点使用不能被删除,只有先删除该模板下的所有站点,才能删除该模板。 系统自带的默认模板不能删除。 |
在“WAN链路模板”的“操作”列中,单击 |
拷贝链路模板 |
拷贝模板可以快速新建一个链路模板,提升配置效率。 拷贝模板后进行如下操作,可能导致新拷贝的模板无法应用到源模板关联的站点:
|
在“WAN链路模板”的“操作”列中,单击 |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模板名 |
WAN链路模板名称。 |
|
单/双网关 |
链路所在网关的类型:
|
|
支持多子接口 |
是否使能设备的多子接口功能。使能后,单网关支持最多创建10个子接口,双网关支持最多创建20个子接口。 |
|
WAN链路 |
名称 |
WAN链路的名称。 |
设备 |
站点中网关的名称。 |
|
端口 |
指定WAN侧链路所使用的物理接口类型和接口编号。 端口类型包含:
|
|
子接口 |
是否使能设备的子接口。 |
|
Overlay隧道 |
是否使能Overlay隧道功能。若使能,则在这条WAN链路上创建Overlay隧道。 |
|
子接口编号 |
设备的子接口编号。 仅使能“子接口”后该参数才可配置。 |
|
传输网络 |
WAN侧物理链路所属的传输网络的类型,描述具有相同链路质量属性的传输网络。用来标识同一个ISP提供的统一类型的网络。站点WAN侧的每一条物理链路接入的网络都对应一个传输网络。 如果传输网络类型不能满足要求时,需要到“全局配置”中创建。 |
|
角色 |
主备链路。设置完主备链路后,默认情况下,数据只会从主链路通过,当主链路发生异常后,才切换为备链路。 双网关场景下,所有WAN链路的角色都默认为“Active”,至少一条WAN链路为Acitve类型。 |
|
高级参数 |
单击“配置”,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可以选择控制器南向接入服务。 “控制器南向接入服务”的默认选项来源于安装规划时配置的“南向负载均衡浮动IP”和“南向业务IP”。若系统管理员已启用其他南向接入服务,则可为站点模板选择其他自定义接入服务。 对于同一台设备,选择的“控制器南向接入服务”必须一致。 须知:
NAT场景下,安装规划中文件服务器IP必须与南向业务IP设置一致。如果在此处配置“控制器南向接入服务”与文件服务器不一致,系统发送iMaster NCE-Campus的IP地址给设备时,需要以配置的“控制器南向接入服务”为准。 |
|
Inter-CPE链路(只有当“单/双网关”设置为“双网关”时,才需要配置) |
使用LAN侧二层物理口 |
双网关之间内链路使用的物理接口是否使用LAN侧二层物理口。
|
VLAN ID |
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需要使用该VLAN ID。双网关场景下,iMaster NCE-Campus会在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的端口上为不同的部门(VPN)配置不同的子接口,来隔离不同的部门。VLAN ID的数量需要和部门的数量保持一致。该参数取值范围为1~4094。 |
|
设备1端口 |
双网关之间的内链路使用的物理接口。同一个设备下的两个端口类型必须一致。设备间的端口类型必须一致。根据双网关之间是否有直连链路,具体要求不同:
|
|
设备2端口 |
配置站点接入网络的方式
仅当
页面中隧道模式选择为EVPN模式时,才可以在界面上配置如下特性。配置站点在WAN侧的物理链路,是进行开局的前提条件。站点配置或激活后,可新增或删除WAN侧链路。
背景信息
站点按照站点模板完成创建后,站点的状态如表6-74所示。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ZTP”页签,进入配置WAN侧链路页面。
- 选择需要配置接入网络方式的站点。
- 在站点列表区域,选择“未配置”。
- 单击需要配置的站点。
- 配置站点的WAN侧链路。
- 单击“WAN链路”页签。
- 在“WAN链路模板”中选择一个模板。模板选择有如下两种方式:
- 在右侧的下拉选框中选择一个模板。
- 单击右侧的
,在弹出的“选择WAN链路模板”中选择一个模板。
- 如果是双网关,需要设置Device1和Device2。
- 选择ZTP模式。
- URL/U盘:使用邮件或U盘开局选此模式。
- DHCP:使用DHCP开局选此模式。
- 选择需要配置的链路,在“操作”列,单击
。
- 在“设置WAN链路”界面中配置WAN侧链路的相关信息。接口类型不一样,需要配置的参数不同。
- 单击“确定”。
- 单击“应用”,完成WAN侧链路的配置。
完成WAN侧链路配置后,站点的右侧图标显示为
。
后续处理
功能 |
操作场景及约束 |
操作步骤 |
---|---|---|
增加WAN侧链路 |
站点激活后,需要扩容或减少WAN链路时,可以通过切换链路模板新增或删除WAN链路。 切换前,需要确保新的WAN链路模板已经创建。 说明:
|
|
删除WAN侧链路 |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链路名称 |
当前WAN链路的名称。对于使用默认站点模板创建的WAN链路,链路名称为“Internet”或者“MPLS”,对于使用自定义站点模板创建的WAN链路,链路名称为创建模板的时候指定的链路名称。此处不可修改。 |
|
传输网络 |
WAN链路所属的传输网络的类型。与“WAN链路模板”中配置的传输网络一致。此处不可修改。 |
|
设备 |
WAN链路所在设备。此处不可修改。 |
|
接口 |
当前链路所使用的物理接口类型和接口编号。与链路名称一样,不可修改。 须知:
请确保接口类型必须为三层口,如果不是三层口请登录设备并切换成三层口,否则会配置下发失败。 |
|
接口描述 |
接口的描述信息。 |
|
控制器南向接入服务 |
iMaster NCE-Campus南向接入服务的IP地址。仅在配置站点模板时设置“控制器南向接入服务”后,该参数才显示。预定义站点模板中的WAN链路均默认使用默认南向接入服务。开局后不可更改。 |
|
VN实例 |
VN实例名称。 |
|
APN(只有“接口”为“LTE”,才需要配置) |
使用LTE Cellular接口的多APN(Access Point Name)功能来实现同时进行数据通信和VoIP语音通信的需求。 |
|
PVC(VPI/VCI)(只有“接口”为“xDSL(ATM)/E1-IMA(ATM)/Ima-group”,才需要配置) |
创建指定VPI/VCI的PVC。 |
|
VLAN ID(只有在站点模板中使能了“子接口”后才可以配置) |
子接口使用的VLAN ID。 |
|
接口协议类型(只有“接口”为“GE/FE/XGE/xDSL(PTM)/xDSL(ATM)/E1-IMA(ATM)/Ima-group/Serial”,才需要配置) |
CPE与WAN网络之间物理端口链路的接口协议类型。 接口类型为GE/FE/XGE/xDSL(PTM)支持的协议类型为:
接口类型为xDSL(ATM)/E1-IMA(ATM)/Ima-group的协议类型为:
接口类型为Serial的协议类型为:
|
|
IPv4 |
链路接入网络方式(只有“接口协议类型”为“IPOE/IPoEoA”,才需要配置) |
CPE接入WAN网络的接口的IP地址分配方式。当前支持如下类型:
|
IP地址(只有“接口协议类型”为“IPoE/IPoEoA”并且“链路接入网络方式”为“静态”,或者“接口协议类型”为“IPoA”,才需要配置) |
静态指定CPE接入WAN网络的接口的IP地址。在NAT场景下,对于RR或Edge站点,该地址须配置为“公共IP”对应的设备内网地址。 |
|
掩码(只有“接口协议类型”为“IPoE/IPoEoA”并且“链路接入网络方式”为“静态”,或者“接口协议类型”为“IPoA”,才需要配置) |
||
默认网关(只有“接口协议类型”为“IPoE/IPoEoA”并且“链路接入网络方式”为“静态”,或者“接口协议类型”为“IPoA”,才需要配置) |
在站点WAN侧网络的PE设备上,与站点通信的接口的IP地址。 |
|
映射对端IP(只有“接口”为“xDSL(ATM)/E1-IMA(ATM)/Ima-group”并且“接口协议类型”为“IPoA”,才需要配置) |
映射到PVC的对端IP地址。 设备不同的ATM(子)接口不能映射相同的IP地址,否则会导致转发不通。 |
|
用户名(只有“接口”为“LTE”或者“接口协议类型”为“PPPoE/PPPoA/PPPoEoA”,才需要配置) |
运营商分配的用户名和密码,用于接入WAN侧网络。 |
|
密码(只有“接口”为“LTE”或者“接口协议类型”为“PPPoE/PPPoA/PPPoEoA”,才需要配置) |
||
协商模式(只有“接口”为“GE/FE/XGE”,才需要配置) |
链路两端的协商模式要保持一致。如果自协商模式下接口仍然频繁Up/Down,可以尝试将接口改成非自协商模式,强制两边速率、双工一致。 |
|
接口工作模式(只有“协商模式”为“非自协商”,才需要配置) |
仅Combo接口支持切换光口模式和电口模式,用户可根据组网需求选择使用“光口”或者“电口”。其余类型的接口,用户需根据接口的实际支持情况选择。 说明:
如果接口实际不支持光口模式,配置工作模式时又选择光口模式,那么配置下发到CPE后会失败。 |
|
双工模式(只有“协商模式”为“非自协商”,才需要配置) |
链路两端的双工模式要保持一致。 光接口默认为全双工模式,电接口请根据接口的具体情况选择“全双工”或者“半双工”。 |
|
速率(只有“协商模式”为“非自协商”,才需要配置) |
配置接口速率。链路两端接口的速率要保持一致。 |
|
光模块类型(只有“接口”为“XGE”,才需要配置) |
根据传输速率需求选择光模块类型,分为GE和10GE,GE的下发速率是1000Mbit/s,10GE的下发速率是10000Mbit/s。选择10GE时,不支持配置协商模式。链路两端接口的光模块类型要保持一致。 |
|
公共IP |
CPE设备接入到WAN侧所使用的IP地址。EVPN隧道模式下,仅RR需要配置。 外部可访问该地址,Edge站点可通过该地址注册到RR站点。在运营商场景下,由运营商来统一分配。在企业网场景下,由企业的管理员在运营商分配的网段中选取一个。 在NAT场景下,必须配置为映射到外部的公网IP。 |
|
NAT穿越 |
是否使能WAN组网的NAT穿越能力。 使能后,在NAT场景下,实现外部网络用户访问内网服务器和内部网络用户访问外部网络功能。 |
|
接入类型(只有“接口”为“Serial”并且使能子接口,“接口协议类型”为“FR”,才需要配置) |
子接口接入类型。
仅当配置站点模板时设置“端口”为“Serial”并且使能“子接口”才显示。 |
|
鉴权方式(只有“接口”为“LTE”或者“接口协议类型”为“PPPoE/PPPoA/PPPoEoA”,才需要配置) |
鉴权方式,包含CHAP和PAP两种方式。 |
|
上行容量(Mbps) |
端口上下行传输速率限制,请按实际链路带宽填写。 |
|
下行容量(Mbps) |
||
URL开局 |
是否对当前链路使能URL开局。
说明:
|
|
链路ID |
WAN链路的ID。 |
配置站点时钟同步
背景信息
AR设备上报性能数据时,会携带时间戳,如果AR的时间和控制器不一致,则会导致管理员在查看该设备的性能数据时,性能数据的时间与实际不符,站点流量和质量数据无法显示。所以iMaster NCE-Campus通过配置NTP,使站点设备和控制器的时间保持一致。
在EVPN隧道模式下,Edge站点向RR同步时钟,RR向外部时钟源同步时钟。RR既作为NTP客户端,也作为NTP服务器。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ZTP”页签。
- 选择需要配置时钟同步的站点。
- 单击“NTP”页签。
- 在“时区”中,配置站点中的设备所属时区。
- 设置是否使能该时区的夏令时。
- 站点作为NTP客户端时,配置NTP客户端的相关信息。
配置“NTP客户端模式”等参数。
- 单击“应用”,完成NTP的配置。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时区 |
站点中的设备所属时区。 |
||
夏令时 |
是否应用时区的夏令时规则。 |
||
站点作为NTP客户端的配置 |
NTP客户端模式 |
站点作为客户端的模式,当前支持如下几种。
|
|
设置NTP配置(当“NTP客户端模式”为“手动配置”时需要配置的参数) |
设备 |
作为NTP客户端的CPE设备。 |
|
WAN链路 |
站点与NTP服务器互联的WAN侧链路。 |
||
NTP服务器类型 |
可选择IPv4类型。 |
||
NTP服务器地址 |
NTP服务器地址。 |
||
认证 |
是否开启认证功能。如果NTP服务器上使能了NTP认证,则客户端也需要开启认证功能,否则无法进行时钟同步。 |
||
模式 |
支持“MD5”和“HMAC-SHA256”两种模式。需与NTP服务器使用的认证方法保持一致。“MD5”模式有安全风险,建议使用“HMAC-SHA256”模式。 |
||
认证密码 |
NTP身份认证的密码。 |
||
认证ID |
NTP身份认证的密钥ID。 |
关联反射器
仅当
页面中隧道模式选择为EVPN模式时,才可以在界面上配置如下特性。背景信息
在EVPN隧道模式下,需要配置Edge站点关联到反射器RR。
Edge站点的CPE与RR的映射关系,由租户在iMaster NCE-Campus上完成,完成站点和RR的映射关系后,CPE设备上线,在iMaster NCE-Campus的编排下,CPE自动向对应RR进行注册。为了方便CPE访问RR,需要对每个RR部署一个公网IP地址。在完成注册后,站点CPE同一对RR建立iBGP邻居关系,然后站点间的路由经过RR反射互相学习。
RR Group内所有RR默认是Full-Mesh互联的,并且建议用户部署RR的时候,尽量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
Edge关联RR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 一个Edge最多可同时关联两个RR。如果关联两个RR,建议其中一个RR与Edge在同一物理区域,以保证较低的时延,另外一个RR应分布在不同的物理区域,通过异地容灾保证业务可靠性。
- 一个RR可以管理多个Edge,每个RR下关联的Edge数量应尽量均衡。
不同款型的RR设备CPE接入能力不同,请根据RR的能力进行站点和RR关联。
设备款型 |
RR接入能力(CPE数量) |
---|---|
AR6120 |
30 |
AR651-A4 |
30 |
AR6140-16G4XG |
500 |
AR6280+SRU-400H |
1000 |
AR6280+SRU-600H |
1000 |
AR6300+SRU-400H |
1000 |
AR6300+SRU-600H |
1000 |
前提条件
已经创建并激活Edge和RR站点。具体操作请参见创建站点配置站点接入网络的方式。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勾选Edge站点,单击“连接”。
- 在“连接”页面中,勾选Edge要关联的RR,单击“检测”。
- 单击“确认”,界面提示结果“更新成功”。
- 单击“确定”,完成配置。
查看设备拓扑
背景信息
拓扑管理以拓扑视图的形式展示网络信息,如通过设备颜色体现网元告警状态,显示告警数量统计信息等,帮助用户实时可视化监控整个网络,以便实时掌握整个网络的运行状况。
前提条件
设备拓扑的页面展现基于LLDP协议动态发现物理拓扑。使用此功能前,需要将设备的LLDP开关设置为打开。LLDP开关请在“其他”部分设置。
页面拓扑能力支持的设备配套版本:
- 路由器:V200R010C10及之后版本
- 防火墙:V600R006C00及之后版本
- 交换机:V200R013C00及之后版本
- AP:V200R010C00及之后版本
- WAC:V200R010C00及之后版本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进入拓扑展示页面,可以显示物理拓扑。基于拓扑,可以实现以下功能:
- 动态发现物理拓扑,基于站点维度展现物理拓扑。双击某一站点,可以进入站点内网络的拓扑图。
- 不同设备类型用不同图标展现,设备的不同状态通过不同颜色展现。
- 鼠标移动到设备上,可以展现设备的名称、ESN、型号、角色、状态信息。
- 鼠标右击设备,可以查看已上线云盒设备详情(跳转到设备详情页面)、查看设备告警或者设置设备角色等。
- 鼠标移动到设备间的连线上,可以查看设备间的链路状态信息,包括链路两端设备的名称、接口等。
若连接Fit AP和分布式AP(RRU)的上层设备未被iMaster NCE-Campus纳管,则其接口的上下行速率和链路不支持在拓扑WAC看。
WAC设备不支持查看接口的上下行速率。
- 右键单击拓扑背景,可以新建连接、设置背景图、将当前拓扑保存成visio文件或者图片。
- (可选)单击左侧
按钮,可以展开左侧面板,设置拓扑显示。
- “资源树”页签下呈现已采集的当前租户下组织及其站点的结构。
- “图例与过滤”页签下可以按照对象名称、网元类型、设备状态对显示的拓扑信息进行过滤展示。
- “布局”页签下可以调整拓扑展示的布局。
- (可选)单击拓扑图右上角的工具栏上的对应按钮,可以进行一些快捷操作。将鼠标放到对应的按钮上可以显示对应的快捷键。
新建连接。
移动拓扑视图。
刷新拓扑视图。
锁定视图。
设置拓扑的展示样式,如整体样式、节点样式、连接样式、子网样式、网络显示设置、标签显示、保存设置、告警显示设置等。
链路显示内容的设置。
调用打印机,打印拓扑图。
全屏显示。
链路管理
概述
链路管理为用户提供链路统一管理和维护。通过链路管理可以统一管理全网链路。链路管理支持自动发现链路、手动创建设备间链路和直观展示拓扑视图的功能。用户可通过监控链路的状态,根据拓扑视图了解现网中的网络拓扑结构,同时监控网络动态。
发现链路
仅支持对二层链路进行自动发现。二层链路发现需要设备支持并使能LLDP(Link Layer Discovery Protocol,链路层发现协议)。当设备间不存在其他设备而直接相连时,可自动发现设备间链路。如果某条自动发现的链路已在iMaster NCE-Campus侧被手动删除,用户执行自动发现操作后,该链路仍可在链路列表和物理拓扑中显示。
前提条件
链路管理的页面展现基于LLDP协议动态发现。使用此功能前,需要将设备的LLDP开关设置为打开。LLDP开关请在“其他”部分设置。
页面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链路发现”。
- 单击“开始发现”,按照设备类型或子网选择设备,单击“确认”。
发现完成后,列表中显示被发现的链路。
- 单击“返回”可以在链路列表中查看链路信息。
创建链路
当两个设备间的物理链路不能通过自动发现的方式(如:非二层链路、设备不支持LLDP协议或者未使能LLDP协议、设备间存在其他设备而未能直接连接等情况下)发现到iMaster NCE-Campus中时 ,为了体现设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通过手工创建的方式添加设备间链路。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创建链路”。
- 设置链路信息。
- 名称:根据页面提示输入链路名称。
- 类型:在下拉列表中选择链路的类型。
- A端网元:单击
,在列表中选择链路的A端源网元。
- A端端口:单击
,在列表中选择链路的A端源端口。
- Z端网元:单击
,在列表中选择链路的Z端宿网元。
- Z端端口:单击
,在列表中选择链路的Z端宿端口。
- 单击“确定”创建链路。
- 单击“确定”。
链路创建成功后,链路列表中显示已创建的链路。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名称 |
链路名称。 |
|
类型 |
线缆 |
通过物理线缆直接连接两台设备形成的链路。 |
二层链路 |
设备物理端口之间实际物理连接的链路。 |
|
IP链路 |
链路两端接口的IP地址为一堆30位子网掩码的链路。 |
|
通用链路 |
不属于以上几种的链路统称为通用链路。 |
配置链路
当设备间链路连接发生变化时,用户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链路配置,方便运维人员及时查看与管理链路。
配置链路包括:查看和导出链路信息、隐藏链路、查看和恢复隐藏链路、删除链路、配置链路名称显示规则。
前提条件
已成功创建链路。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在链路列表中配置链路信息。
- 查看链路信息
在链路列表中查看链路详细信息。如:链路状态、名称、类型以及两端网元名称、端口名称等。
可单击列表右上方
,设置链路列表显示字段。
- 导出链路信息
- 导出选中:在链路列表中选择要导出的链路,单击 ,可导出选中的链路信息。
- 导出全部:单击 ,可导出列表中的所有链路信息。
- 隐藏链路
在链路列表中选择要隐藏的链路,单击页面右上方
,选择 。页面提示隐藏成功后,链路信息将不在链路列表和拓扑中显示。
- 查看和恢复隐藏链路
- 单击页面右上方
,选择 ,系统显示被用户隐藏的链路列表。
- 选择要恢复的链路,单击“恢复”。页面提示恢复成功后,链路信息将在链路列表和拓扑中显示。
- 单击页面右上方
- 删除链路
- 单个删除:单击要删除链路操作栏后的
。
- 批量删除:选择需要删除的链路,单击“删除”。
- 单个删除:单击要删除链路操作栏后的
- 配置链路名称显示规则
- 单击页面右上方
,选择 。
- 选择链路名称要显示的字段,单击“确定”。操作成功后,列表中的链路名称将按照设定的字段显示。
- 单击页面右上方
- 查看链路信息
查看链路
用户可以根据链路列表中呈现的链路状态图标实时监控链路的运行状态。对于异常状态的链路及时进行修复,提高运维效率。
链路运行状态主要受链路两端的设备状态和端口状态(正常、故障)的影响。对应关系如表6-79所示。
链路状态 |
状态图标 |
A端端口管理状态 |
A端端口运行状态 |
Z端端口管理状态 |
Z端端口运行状态 |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
离线 |
当任意一端设备为“离线”状态时,无论端口状态如何,链路都处于“离线”状态 |
||||
未知 |
除以上状态以外的链路状态为“未知”状态。 |
当链路状态存在异常情况时,可以通过如下方法进行修复处理:
- 当链路图标显示为
时,表示链路两端设备至少有一台设备离线。需要进一步分析来进行处理。如表6-80所示,列出了常见的可能原因和处理方法。
- 当链路图标显示为
时,表示链路两端设备至少有一台设备出现存在故障。请排除设备故障后再查看链路状态是否正常。如不正常,可先删除链路再重新创建。如仍不正常,请联系华为技术支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