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网络管理
配置站点间VPN
背景信息
在防火墙、路由器与对端设备之间建立IPSec隧道,将关键数据以加密方式传输,防止重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拦截和窃取。
为了提升数据传输的安全性,用户可以在防火墙与对端设备之间以ACL方式建立IPSec隧道,将需要保护的数据引流到该IPSec隧道。通过安全协议对IPSec隧道中的网络报文进行加密传输和验证,可以保障关键业务数据在Internet中安全传输,降低信息泄漏的风险。
- Hub-Spoke:点到多点模式,用于总部到多分支的场景。在该拓扑模式中,中心访问控制设备所在站点称为Hub站点,其他用户站点称为Spoke站点。
- Mesh:点到点模式,用于多分支之间两两互连的场景。
低于V300R003C10版本的AR设备不支持通过iMaster NCE-Campus配置IPSec VPN。
在Hub-Spoke场景中,V500R005C00及以后版本的防火墙设备还支持IPSec智能选路功能。开启该功能后,防火墙会选用最先配置的链路建立IPSec隧道,并通过持续发送ICMP报文检测IPSec隧道内通信的时延和丢包率。当这两个指标中的任一项高于指定阈值时,防火墙会切换到其他链路建立IPSec隧道,并继续检测IPSec隧道的时延和丢包率,直至隧道的时延和丢包率达标或者循环切换次数达到设定的上限(缺省为3次)。启用智能选路功能后,Hub和Spoke的选取规则如下:
设备角色 |
约束条件 |
---|---|
Hub |
|
Spoke |
|
前提条件
在作为Hub节点、Spoke节点或Mesh节点参与IPSec VPN通信的所有设备上,已配置如下信息。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单击“创建”,选择拓扑模式,并设置VPN相关参数。
当开启“IPSec智能选路”且防火墙出接口使用静态地址时,必须在防火墙出接口配置网关地址。
- 为参与IPSec通信的所有节点配置与其他节点之间的安全策略,允许节点之间的哪些数据报文以加密方式传输 。
- 对于Hub-Spoke模式,需要为Hub节点与Spoke节点之间配置允许放通的安全策略。
- 对于Mesh模式,需要为两两节点之间配置允许放通的安全策略。
例如,在“控制条件”区域中,将Hub节点和Spoke节点的子网网段分别加入“源地址”和“目的地址”,并在安全策略区域中将“动作”设置为“允许”。具体操作请参见防火墙设备配置流量策略中的说明。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IPSec智能选路 |
是否启用智能选路功能。如果开启该开关,则设备会启用链路质量探测,根据链路质量切换链路。仅防火墙设备支持此功能。 说明:
使能智能选路功能后,只能按IP地址添加Hub节点。此情况下,还需要通过命令行等其他途径在作为Hub节点的设备上配置IPSec VPN相关业务。 |
|
路由注入 |
开启路由注入后Spoke或者Mesh节点会根据互通子网自动生成对应路由。路由器V300R003C10及之后版本才支持此功能。 |
|
探测报文发送时间间隔(s) |
(仅当“IPSec智能选路”为“ON”时有效)探测报文的发送时间间隔。 |
|
探测周期发送的报文数 |
(仅当“IPSec智能选路”为“ON”时有效)一个探测周期内发送的探测报文总数。 假设该参数配置为20,则防火墙每发送20个探测报文就会对探测结果进行一次统计,计算出丢包率和时延,并与设置的阈值做比较。如果丢包率或时延超过阈值,就会触发链路切换。 |
|
丢包阈值(%) |
||
时延阈值(毫秒) |
||
自定义探测地址 |
(仅当“IPSec智能选路”为“ON”时有效)启用后,可以在Hub节点上输入探测地址。 |
|
链路切换模式 |
仅当“IPSec智能选路”为“ON”时有效。
|
|
Hub |
Hub节点 |
如果IPSec VPN发起端(总部)是云防火墙,请选择“云管理设备”。否则,请选择“第三方设备”。 |
IP |
当“Hub节点”为“第三方设备”时,填写该设备与Spoke节点通信的网口IP地址。 |
|
设备 |
当“Hub节点”为“云管理设备”时,单击 |
|
子网 |
Hub节点与其他节点通信的过程中,数据报文通过该网络进出IPSec隧道。请填写为Hub节点与IPSec网关之间通信所使用的网段。 说明:
在本页中添加其他节点时,对应的“子网”均为该节点IPSec隧道要加密的内网网段。 |
|
探测地址 |
Spoke设备进行智能选路探测的时候,该地址将作为探测报文的目的地址。 |
|
Spoke |
设备选择 |
IPSec VPN隧道对端(分支)。 单击“添加”,选择云防火墙或者路由器作为Spoke节点。路由器设备当前只支持作为Spoke设备。 说明:
|
第三方设备对接 |
IPSec VPN隧道对端(分支)。 单击“创建”,将第三方设备添加为Spoke节点。需要填写该设备与Hub节点通信所使用的本端IP地址,并指定IPSec VPN隧道的数据报文传输所使用的子网信息。 |
|
安全 |
IPSec安全模板 |
单击“+”,设置IKE和IPSec协商参数(包括IKE版本、IKE加密和认证算法、IPSec加密和认证算法),并单击“保存”以保存当前模板。IPSec隧道两端设备需要配置相同的安全参数。 |
密钥 |
建立IPSec VPN隧道的密钥。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Mesh |
设备选择 |
单击“添加”,从当前站点的设备中选择用于组成VPN mesh网络的设备。 |
第三方设备对接 |
单击“创建”,将第三方设备添加为Mesh节点。需要填写该设备上行口的IP地址,并指定IPSec VPN隧道的数据报文传输过程所填写的子网信息。 |
|
安全 |
IPSec安全模板 |
单击“+”,设置IKE和IPSec协商参数(包括IKE版本、IKE加密和认证算法、IPSec加密和认证算法),并单击“保存”以保存当前模板。 |
密钥 |
建立IPSec VPN隧道的密钥。 |
|
身份认证类型 |
可根据设备的IP、ESN或者FQDN进行身份安全认证。当前ESN认证方式只支持防火墙设备。 当选择FQDN方式进行身份认证时,需要配置校验方式和身份ID。
|
配置虚拟网络
创建虚拟网络VN
仅当
页面中隧道模式选择为EVPN模式时,才可以在界面上配置如下特性。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
- 设置VN名称,并选择需要加入该VN的站点。
- 单击“确认”。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名称 |
虚拟网络的名称。 |
IPsec加密 |
是否开启IPsec加密功能。使能IPsec加密后,虚拟网络出去的数据报文都进行IPsec加密。在 页面可查询IPsec加密参数。 |
WAN互联 |
是否开启WAN互联功能。使能WAN互联后,表示可以配置WAN侧数据。 说明:
站点有AR设备,才可配置此参数。 |
配置WAN业务
仅当
页面中隧道模式选择为EVPN模式时,才可以在界面上配置如下特性。配置预定义拓扑
根据不同业务互通诉求,配置不同的站点间互联的拓扑模型。
背景信息
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典型的站点间互联的拓扑模型。在EVPN隧道模式下,支持全部四种模型。
- Hub-Spoke:适用于企业的所有分支站点互访都必须要绕行总部,统一进行安全监控。
- Full-Mesh:适用于企业的所有站点之间的互访都需要直接互通,减少绕行总部站点时延。
- 分层拓扑:适用于大型跨区域企业,企业站点之间互访存在区域中心,区域间的站点互访都需要经过区域中心站点的场景。
- Partial-Mesh:适用企业的大部分站点之间的互访都需要直接互通,但是部分站点之间互访要绕行第三个站点的场景。
仅Edge站点参与拓扑规划,RR是路由反射器,不在Overlay拓扑规划内。
前提条件
Edge站点已经关联反射器。具体操作请参见网络设计中“关联反射器”章节。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单击已经建立的VN名称。
- 单击下图中的“1 WAN业务”。
- 单击“拓扑”页签。
- 单击“预定义拓扑”。
- 选择“模式”。
- 简单模式:该模式下,可配置Hub-Spoke,Full-Mesh和Partial-Mesh三种拓扑。
- 选择“拓扑模式”。
- “Hub-Spoke”模式下,需要配置中心站点和分支站点。
- “Full-Mesh”模式下,必须配置分支站点,逃生站点为可选配置。Partial-Mesh模式是通过在“Full-Mesh”模式下,配置逃生站点来实现的。
- “Hub-Spoke”模式下,需要配置中心站点和分支站点。
- 单击“应用”。
- 选择“拓扑模式”。
- 高级模式:该模式下,可配置分层拓扑。
- 配置区域拓扑。
- 单击“区域拓扑”页签中的“创建”。
- 如果初始配置为简单模式,系统会自动在高级模式下创建一个default区域,default区域内的拓扑模式、站点条目为简单模式下所创建的内容。切换至高级模式后,可以创建新的区域,并且配置default区域与新建区域互联。
- 如果初始配置为高级模式,则不可以切换到简单模式。
- 输入区域名称,拓扑模式,并根据拓扑模式配置中心站点、分支站点、逃生站点。
- (可选)使能区域互联,配置边缘站点和站点关系。
- 单击“区域拓扑”页签中的“创建”。
- 配置区域间互联,即各区域的边缘站点的互联模式。
- 单击“区域间互联”页签。
- 选择“拓扑模式”。
- Hub-Spoke模式下,配置中心站点。
- Full-Mesh模式下,配置逃生站点,该配置为可选。
- 配置区域拓扑。
- 简单模式:该模式下,可配置Hub-Spoke,Full-Mesh和Partial-Mesh三种拓扑。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预定义拓扑 |
简单模式 |
简单模式 |
适用于中小型企业,采用单层网络模型的场景。 |
||
拓扑模式 |
拓扑模式 |
Hub-Spoke:企业的所有分支站点互访都必须要绕行总部,适用于统一进行安全监控的业务场景。 Full-Mesh:企业的所有站点之间直接互通,适用于要求减少绕行总部时延的场景。 |
|||
中心站点(仅当拓扑模式选择Hub-Spoke时,才能配置) |
中心站点 |
选择Hub Spoke模型后,需要配置中心站点。一般为企业总部或者数据中心。 说明:
Hub站点、Redirect站点和Spoke站点,都只能从Edge或者RR in Edge Site站点中选择。 |
|||
主/备 |
|
||||
分支站点 |
Hub-Spoke和Full-Mesh模型下,都需要选择分支站点。根据部门的分布情况选择分支站点。 |
||||
逃生站点 (仅当拓扑模式选择Full-Mesh时,才能配置) |
逃生站点 |
选择Full-Mesh模型后,可以配置逃生站点,非必选配置。 分支站点之间无法直接互通时,将选择通过逃生站点互通。 从部门分布的站点中选择一个或两个站点作为逃生站点。 |
|||
主/备 |
|
||||
高级模式 |
高级模式 |
适用于大型的跨区域企业,采用分层网络模型。在分层组网模型下,站点划分到多个不同的区域,企业站点之间互访存在区域中心,区域间的站点互访都需要经过区域中心站点。 |
|||
区域拓扑 |
区域名称 |
区域名称。 |
|||
拓扑模式 |
区域内的拓扑模型,也支持Hub-Spoke和Full-Mesh两种。 |
||||
中心站点 |
区域内的中心站点。 |
||||
逃生站点 |
区域内的逃生站点。 |
||||
分支站点 |
区域内的分支站点。 |
||||
区域互联 |
是否使能区域互联。开启区域互联后,配置的边缘站点会被加入到区域中心。 |
||||
边缘站点 |
边缘站点 |
边缘站点是每个区域内的站点和其他区域内的站点通信时的边缘站点。对于不同的拓扑模式,边缘站点的也有所不同。
|
|||
主/备 |
|
||||
站点关系 |
拓扑模式选择Full-Mesh时,才可配置。可以针对某些站点,切换主备边缘站点的角色。 |
||||
区域间互联 |
拓扑模式 |
配置区域中心的拓扑模式,也支持Hub-Spoke和Full-Mesh两种。默认采用Full-Mesh模型。区域中心的站点为各区域的边缘站点的集合。 |
|||
中心站点 |
区域中心的中心站点。 |
||||
逃生站点 |
区域中心的逃生站点。 |
配置自定义拓扑策略
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自定义站点的拓扑策略,对局部网络或站点间的路由策略进行调整。一条策略最多只支持绑定100个站点。
背景信息
- 拓扑策略用于过滤路由信息以及为通过过滤的路由信息设置路由属性。同一个站点可能绑定多个不同优先级的策略,一条策略可以包含多个规则。
- 自定义拓扑策略仅支持在EVPN隧道模式下进行配置。如果一个站点没有加入任何区域(即没有对该站点配置预定义拓扑,具体请参见配置预定义拓扑),仅配置了自定义拓扑策略,则该站点不支持集中上网和集中互访场景。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单击已经建立的VN名称。
- 单击下图中的“1 WAN业务”。
- 单击“拓扑”页签。
- 单击“自定义拓扑策略”。
- 单击“创建”,创建拓扑策略。
- 在“策略名称”中设置拓扑策略的名称。
- 在“优先级”中定义该拓扑策略的优先级。
- 单击“规则”右侧的“创建”,创建拓扑策略的规则。
- 选择需要匹配的站点,单击“下一步”。
- 设置IP前缀的范围,单击“下一步”。
- 定义拓扑策略过滤规则的应用条件。设置“下一跳站点”及“修改模式”。
- 单击“确认”。
后续处理
功能 |
操作场景及约束 |
操作步骤 |
---|---|---|
查看拓扑策略 |
查看站点的详细信息。 |
|
绑定站点 |
创建一条拓扑策略后,如果需要绑定站点,可以通过该操作定义策略绑定的站点。 |
|
修改拓扑策略 |
修改策略相关信息。 |
|
删除拓扑策略 |
删除不需要的策略。 |
在“自定义拓扑策略”页签页面,选择一条策略,单击操作列的 |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自定义拓扑策略 |
策略名称 |
拓扑策略的名称。 |
|||
优先级 |
策略优先级。取值越小,优先级越高。 |
||||
规则 |
规则 |
拓扑策略的过滤规则。 |
|||
匹配 |
匹配 |
定义拓扑策略过滤规则的匹配条件。
|
|||
IP前缀 |
IP地址/掩码 |
用于过滤的地址前缀或掩码。最多支持设置100个IP前缀。 |
|||
大于等于 |
用于过滤的地址前缀或掩码长度的最小范围。 |
||||
小于等于 |
用于过滤的地址前缀或掩码长度的最大范围。 |
||||
匹配站点 |
用于过滤的站点。最多支持设置16个站点。 |
||||
应用 |
应用 |
定义拓扑策略过滤规则的应用条件。 |
|||
动作 |
默认动作“允许”。 |
||||
下一跳站点列表 |
可配置多个下一跳站点,根据优先级高低访问下一跳站点。 |
||||
修改模式 |
包括“覆写”和“追加”两种修改模式。
|
配置WAN路由
背景信息
Overlay网络配置完成后,系统会自动部署站点之间的BGP控制协议,传播Overlay网络的路由。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点击已经建立的VN名称。
- 单击下图中的“1 WAN业务”。
- 单击“WAN路由”页签。
- 在“路由策略”区域中,配置Overlay路由的发布策略和接收策略。
- 单击“确定”,完成配置。
- 单击“应用”,完成创建。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发布 |
发布 |
发布路由过滤,过滤WAN站点向WAN侧Overlay网络内发布的LAN侧路由。 |
||
匹配 |
类型 |
仅支持通过IP地址前缀(IP-perfix)进行路由过滤。 |
||
IP前缀列表 |
指定路由范围。几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掩码”≤“掩码范围下限”≤“掩码范围上限”。
|
|||
应用 |
过滤类型 |
黑名单:只允许发布/接收“过滤地址”中所指定网段以外的BGP路由。 白名单:只允许发布/接收“过滤地址”中所指定网段的BGP路由。 |
||
MED |
修改“IP前缀列表”中的所指定网段的BGP路由的MED值。 MED属性相当于IGP使用的度量值(Metrics),它用于判断流量进入AS时的最佳路由。当一个运行BGP的设备通过不同的EBGP对等体得到目的地址相同但下一跳不同的多条路由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优先选择MED值较小者作为最佳路由。 |
|||
AS Path |
设置“IP前缀列表”中的所指定网段的BGP路由的AS Path。 AS_Path属性按矢量顺序记录了某条路由从本地到目的地址所要经过的所有AS编号。配置不同的AS_Path属性功能,可以实现灵活的路由选路。 |
|||
接收 |
接收 |
接收路由过滤,过滤WAN站点从WAN侧Overlay网络学习到的其他站点发布的路由。 |
||
匹配 |
类型 |
仅支持通过IP地址前缀(IP-perfix)进行路由过滤。 |
||
IP前缀列表 |
指定路由范围。几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掩码”≤“掩码范围下限”≤“掩码范围上限”。
|
|||
应用 |
过滤类型 |
黑名单:只允许发布/接收“过滤地址”中所指定网段以外的BGP路由。 白名单:只允许发布/接收“过滤地址”中所指定网段的BGP路由。 |
配置LAN业务
配置网络设备
背景信息
LAN业务根据组网不同,需要配置的设备和功能也会有差异。比如AP设备需要配置区域信息、SSID和安全认证功能,网关设备需要配置上行链路、NAT、DNS等。管理员根据实际组网快速配置网络设备,完成网络部署。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单击已经建立的VN名称。
- 单击下图中的“2 LAN业务”,选择需要配置的站点。
- 单击设备图标,进入设备配置页面。
- 根据设备类型及角色,配置对应的功能,具体操作指导请参见下面表5-382。表5-382 设备类型与快速配置特性对应表
设备类型
角色
快速配置特性列表
参见章节
AP
AP
区域、SSID、安全认证
LAN网络站点配置 > 配置AP业务:
配置SSID
配置射频参数
配置AP安全业务
防火墙
网关
上行链路、NAT、DNS、流量策略、接口
LAN网络站点配置 > 配置防火墙业务:
配置网络
配置物理接口
配置流量策略
网关+核心
上行链路、NAT、DNS、子网、流量策略、接口
核心
DNS、子网、流量策略、接口
交换机
核心
子网、接口
LAN网络站点配置 > 配置交换机业务:
配置子网信息
配置物理接口
汇聚
接口
LAN网络站点配置 > 配置交换机业务:
配置物理接口
接入
接口
配置LAN-WAN互联
背景信息
LAN侧网络和WAN侧网络互连,需要配置LAN侧的边界网关设备和WAN网关设备VLAN ID、IP地址、互连接口以及互通路由实现网络互通。
操作步骤
- 在主菜单中选择 ,单击已经建立的VN名称。
- 单击下图中的“3 LAN-WAN互联”,选择需要配置的站点。
- 单击“互联口配置”页签,配置边界网关设备和网关设备互连的互联口配置参数,配置完成后单击“应用”。
- 极简模式下,网关设备只支持L3子接口方式。
- 高级模式下,网关设备支持L2接口、L3物理口和L3物理口下子接口方式。
- (可选)单击“网关WLAN”,设置网关WLAN的参数,配置完成后单击“应用”。
- 单击
,增加路由协议。
- 单击“创建”,设置对应路由协议的网络参数。
参数说明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核心 |
-- |
选择核心设备,并配置设备的接口号(例如0/0/0)。 |
VLAN ID |
该VLAN用于LAN网络边界网关与WAN网络网关之间二层通信所使用的VLAN。 |
|
IP地址 |
配置VLAN IF接口的IP地址。 |
|
网关 |
-- |
选择网关设备,并配置设备的接口号(例如0/0/0)。 |
IP地址 |
配置VLAN IF接口的IP地址。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核心 |
网关接口 |
L2 |
||
VLAN ID |
该VLAN用于LAN网络边界网关与WAN网络网关之间二层通信所使用的VLAN。 |
|||
物理接口 |
核心设备的物理接口号(例如0/0/0)。 |
|||
IP地址 |
配置VLAN IF接口的IP地址。 |
|||
网关 |
网关接口 |
L2 |
VLAN ID |
该VLAN用于站点与LAN网络之间二层通信所使用的VLAN。不应与WLAN的VLAN号以及双网关内链路的VLAN号重叠。 系统会根据VLAN ID自动创建VLANIF接口。对于双网关站点,如果CPE设备下行直连L2交换机,为了在LAN侧网络中实现VRRP功能,两台CPE设备必须使用相同VLAN ID的VLANIF接口与LAN侧网络通信。 |
物理接口 |
网关的物理接口,参数请参见表5-385。 |
|||
L3 |
接口 |
选择需要添加的接口类型并输入需要添加的接口号(例如0/0/0)。 |
||
子接口 |
是否创建子接口。 |
|||
VLAN ID |
三层子接口的范围为:1-4094。Dot1q Vlan的数值即为子接口的编号。 |
|||
IP地址 |
配置VLAN IF接口的IP地址。 |
|||
信任模式 |
指定安全域的类型,接口下的LAN网络属于信任域还是非信任域。 |
|||
高级属性 |
参数请参见表5-386。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接口 |
选择需要添加的接口类型并输入需要添加的接口号(例如0/0/0)。 |
模式 |
指定以Tag或Untag形式将指定接口加入到VLAN。如果LAN侧设备类型为PC,则需要配置为Untag;其他的情况需要根据实际组网进行配置。仅高级模式支持。 说明:
核心设备是LSW的L2 Tag口,网关设备只能是L2 Tag口或者L3子接口,且二者VLAN必须相同。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从IP地址 |
一般情况下,一个接口只需配置一个主IP地址,但在有些特殊情况下需要配置从IP地址。比如,一台CPE通过一个接口连接了一个物理网络,但该物理网络的计算机分别属于2个不同的网络,为了使CPE与物理网络中的所有计算机通信,就需要在该接口上配置一个主IP地址和一个从IP地址。 每个三层接口可以配置一个主IP地址以及最多31个从IP地址。 |
DHCP |
使能DHCP功能后,需要设置CPE的DHCP类型。当前支持如下两种:
DHCP类型请参见表5-387。 |
VRRP |
仅双网关类型的站点才能配置VRRP,使能VRRP后,两个网关对外体现为一台虚拟设备。请参见表5-388。 |
ARP代理 |
选择是否使能ARP代理功能,使能后默认为路由式ARP代理。 当两个站点下的LAN网络属于同一网段,并且均未配置默认网关时,两个LAN网络是无法互通的。通过在两个站点的LAN侧接口上使能路由式ARP代理功能,可实现LAN网络的互通。 |
MTU |
接口最大传输单元。当物理接口类型为xDSL时,不支持配置。 网络层一般要限制每次发送数据包的最大长度。任何时候网络层接收到一份要发送的IP数据包时,它要判断向本地哪个接口发送数据,并查询该接口获得其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网络层把MTU值与要发送的IP数据包长度进行比较,如果IP数据包的长度比MTU值大,那么IP数据包就需要进行分片,分片后的数据包长度小于等于MTU。
|
MSS |
接口的TCP最大报文段长度。TCP最大报文段长度MSS(Max Segment Size)是TCP协议里面定义的一个选项,表示可以被对端设备接收的最大TCP报文段的长度。通信双方在建立TCP连接时会协商出MSS值,以确定TCP报文段的最大数据长度。这样,当对端发送的TCP报文段的长度超过协商出来的MSS,报文会进行分片处理。 须知:
为了保证TCP报文不分片,配置过程中需要注意MSS与MTU的关系。最大传输单元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是用来标识IP报文是否分片的选项。如果对端发送的IP报文长度超过MTU值,则IP报文会进行分片处理。一般情况下,为了不影响报文传输,MSS值加上报文开销(TCP首部、IP首部等)不超过MTU值。例如,以太网接口的缺省MTU值为1500字节,为了保证报文不分片,MSS值最大配置为1460(1500- 20(TCP首部最小长度)- 20(IP首部最小长度))字节。推荐用户配置MSS值为1200字节。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Relay |
服务器IP |
DHCP中继所代理的DHCP服务器的IP地址。每个使能中继功能的接口最多可配置8个DHCP服务器的IP地址。 |
Server |
地址分配范围 |
|
Exclude IP |
DHCP服务器地址池中不参与自动分配的IP地址范围。DHCP地址池即“IP地址”和“从IP地址”定义的地址段,其中部分IP地址需要保留给其他用途,有些IP地址被静态长期分配给某些特定主机(例如WWW服务器)后就不能再进行自动分配,DHCP服务器可以设置“Exclude IP”排除接口地址池中不参与自动分配的IP地址或IP地址范围。可设定全局地址池中不参与自动分配的IP地址或IP地址范围。 |
|
域名 |
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DNS域名后缀。DHCP Server在给Client分配IP地址的同时,也将域名后缀发送给Client。 |
|
租约时间 |
DHCP服务器接口地址池中IP地址的租用有效期限。 |
|
DNS server |
通过选择DNS组(DNS组在全局配置的“DNS服务器IP”中配置),指定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DNS服务器IP。设备通过DHCP响应报文携带该地址知会客户端。 |
|
选项 |
“选项”类型为:
|
|
如果“选项”为“自定义”,其中“代码”取值范围是1~254,但1,3,6,15,44,46,50,51,52,53,54,55,57,58,59,61,82,120,121,148,150,184不能配置。“类型”可以选择两种类型。
如果“选项”为“[44] Wins/Netbios server”和“[150]TFTP server”,则“值”要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 如果“选项”为“[148]云平台地址”,则“值”设置为agilemode=xxx;agilemanage-mode=xxx;agilemanage-domain=xxxx.xxx;agilemanage-port=xxx;样式。
如果“选项”为“[46] Wins/Netbios node type”,则“值”可以从以下四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如果“选项”为“[184]Voice option”,则“值”要输入以下四种类型的IP地址。
|
||
静态绑定 |
“IP地址”:静态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IP地址。 “MAC地址”:与IP地址静态绑定的客户端MAC地址。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VRRP ID |
指定VRRP备份组号,两个网关需设置为同一组号。 |
|
虚拟IP |
虚拟设备的IP地址,两个网关需设置相同的虚拟IP。 |
|
默认角色 |
指定设备为“Master”或者“Backup”。 正常情况下,流量通过Master设备转发,当Master设备故障时,迅速切换至Backup设备继续承担流量转发,实现了网关冗余备份。 |
|
抢占延迟(s) |
设置Master或Backup抢占延迟的时间。 在配置VRRP备份组内各设备的延迟方式时,建议将Backup配置为立即抢占,即不延迟(延迟时间为0),而为Master配置60秒以上的抢占延迟时间。这样配置的目的是为了在网络环境不稳定时,在上下行链路的状态恢复一致性期间等待一定时间,避免由于双方频繁抢占导致用户设备学习到错误的Master设备地址而导致流量中断。 在某些异常场景下如Master设备重启这样的故障场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使业务恢复,建议将抢占延迟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得更多一些,如180秒及以上。 |
|
Track |
Track |
配置是否使能VRRP与BFD的联动以实现主备网关间的快速切换。 |
对端IP |
对端设备的IP。 |
|
源IP |
本端设备的IP。 |
|
己方描述符 |
指定BFD本端标识符,取值范围为1~8191。 |
|
对方描述符 |
指定BFD对端标识符,取值范围为1~8191。 |
|
检测周期 |
链路故障检测周期,取值范围为10~2000s。 |
|
优先级方式 |
根据选择优先级方式为“Increased”或“Reduced”来切换主备网关。 |
|
优先级 |
配置升高或降低的优先级。 配置的优先级降低值必须确保优先级降低后Master设备的优先级低于Backup设备的优先级,以触发主备切换。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设备 |
选择网关设备作为WLAN的配置对象。 |
||
SSID |
设置WLAN的标识,服务集标识符SSID。 |
||
频段 |
选择WLAN的射频信号所使用的频段,频段可以是2.4G或5G。 |
||
VLAN ID |
选择WLAN的VLAN号。不应与二层接口的VLAN号以及双网关内链路的VLAN号重叠。 |
||
接口IP地址 |
配置VLAN IF接口的IP地址。 |
||
DHCP |
DHCP类型 |
接口使能DHCP功能后,需要设置DHCP类型。当前支持如下两种:
|
|
Relay |
服务器IP |
DHCP中继所代理的DHCP服务器的IP地址。每个使能中继功能的接口最多可配置8个DHCP服务器的IP地址。 |
|
Server |
Exclude IP |
DHCP服务器地址池中不参与自动分配的IP地址范围。DHCP地址池即“IP地址”和“从IP地址”定义的地址段,其中部分IP地址需要保留给其他用途,有些IP地址被静态长期分配给某些特定主机(例如WWW服务器)后就不能再进行自动分配,DHCP服务器可以设置“Exclude IP”排除接口地址池中不参与自动分配的IP地址或IP地址范围。可设定全局地址池中不参与自动分配的IP地址或IP地址范围。 |
|
域名 |
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DNS域名后缀。DHCP Server在给Client分配IP地址的同时,也将域名后缀发送给Client。 |
||
租约时间 |
DHCP服务器接口地址池中IP地址的租用有效期限。 |
||
DNS server |
通过选择DNS组(DNS组在全局配置的“DNS服务器IP”中配置),指定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DNS服务器IP。设备通过DHCP响应报文携带该地址知会客户端。 |
||
选项 |
“选项”类型为:
|
||
如果“选项”为“[44] Wins/Netbios server”和“[150]TFTP server”,则“值”要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 如果“选项”为“[46] Wins/Netbios node type”,则“值”可以从以下四种类型中进行选择。
如果“选项”为“[184]Voice option”,则“值”要输入以下四种类型的IP地址。
|
|||
静态绑定 |
“IP地址”:静态分配给DHCP客户端的IP地址。 “MAC地址”:与IP地址静态绑定的客户端MAC地址。 |
||
安全认证 |
加密方法 |
WPA1:使用WPA(Wi-Fi网络安全存取版本1)认证方式。 WPA2:使用WPA(Wi-Fi网络安全存取版本2)认证方式。 |
|
PSK |
设置PSK认证的共享密钥。 |
||
高级属性 |
隐藏SSID |
使能隐藏SSID的功能后,SSID会被隐藏,新用户将无法搜索到SSID。 |
|
最大接入用户数 |
设置WLAN的最大接入用户数。 |
||
下行流量(kbit/s) |
设置WLAN的上行流量。 |
||
上行流量(kbit/s) |
设置WLAN的下行流量。 |
||
发射功率等级 |
设置射频的功率等级。取值越大,表示射频的功率等级越高,射频的发射功率越小。缺省值为0,表示满功率。只有频段选择2.4GHZ时,此参数有效。 |
||
信道 |
设置射频的工作信道,信道基于国家代码和射频模式来进行选择。工作带宽默认为20MHz。只有频段选择2.4GHZ时,此参数有效。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默认路由引入 |
使能将本地路由表中已存在的缺省路由引入到BGP路由表。 |
路由引入 |
设置引入的源路由协议。支持引入静态路由和直连路由。 |
外部优先级(仅支持AR) |
eBGP路由优先级。可以为不同的设备分别配置优先级。对于双网关站点,可为网关指定不同的eBGP路由优先级。 |
聚合路由(仅支持AR) |
将BGP本地路由表中的明细路由进行聚合,并且系统只发布该聚合路由,抑制聚合路由所包含的所有明细路由。可指定多个聚合路由的IP地址及掩码。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设备 |
选择“互联口配置”中配置的核心设备和网关设备作为BGP路由的配置对象。 |
|||
对端IP |
对端邻居设备的IP。一般是与传统站点建立BGP邻居关系。 |
|||
对端AS |
对端设备的自治域号。 |
|||
本地AS |
本端设备的伪AS号。如果不配置,则默认为全局配置中的AS号。 通常情况下,一个设备只支持一个BGP进程,即只支持一个AS号。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网络迁移更换AS号的时候来为了保证网络切换的顺利进行,可以为指定对等体设置一个伪AS号。 |
|||
存活时间 |
向对等体发送KeepAlive报文的时间间隔。当对等体间建立了BGP连接后,它们定时向对端发送Keepalive消息,以维持BGP连接的有效性。若设备在设定的连接保持时间(Hold time)内未收到对端的Keepalive消息或任何其它类型的报文,则认为此BGP连接已中断,从而退出此BGP连接。 |
|||
保持时间 |
超时时间间隔。实际配置时,保持时间至少应为存活时间的3倍。 |
|||
MD5加密 |
选择是否在BGP邻居之间使用MD5认证。如使能,需输入密文密码字符串。 |
|||
路由策略 说明:
仅AR设备支持此参数。 |
发布策略 |
发布 |
当WAN站点与传统站点互访时,可以通过BGP控制访问路径。 WAN站点与传统站点已经建立邻居关系。用于控制Underlay BGP路由信息的发布,站点只发布想要发布的或者对等体需要的路由,可限制传统站点对WAN站点LAN侧网段的访问。 |
|
匹配 |
类型 |
仅支持通过IP地址前缀(IP-perfix)进行路由过滤。 |
||
IP前缀列表 |
指定路由范围。几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掩码”≤“掩码范围下限”≤“掩码范围上限”。
|
|||
应用 |
过滤类型 |
过滤BGP路由,使指定网段的BGP路由不会通过当前站点发布到Underlay网络中。
|
||
MED(仅当“过滤类型”为“白名单”时,才需要配置) |
修改“IP前缀列表”中的所指定网段的BGP路由的MED值。 MED属性相当于IGP使用的度量值(Metrics),它用于判断流量进入AS时的最佳路由。当一个运行BGP的设备通过不同的EBGP对等体得到目的地址相同但下一跳不同的多条路由时,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优先选择MED值较小者作为最佳路由。 |
|||
团体(仅当“过滤类型”为“白名单”时,才需要配置) |
追加“IP前缀列表”中的所指定网段的BGP路由的团体属性。 团体属性是BGP的私有属性,在BGP对等体之间传播,且不受AS的限制。利用团体属性可以使多个AS中的一组BGP设备共享相同的策略,从而简化路由策略的应用和降低维护管理的难度。 |
|||
AS Path(仅当“过滤类型”为“白名单”时,才需要配置) |
设置“IP前缀列表”中的所指定网段的BGP路由的AS Path。 AS_Path属性按矢量顺序记录了某条路由从本地到目的地址所要经过的所有AS编号。配置不同的AS_Path属性功能,可以实现灵活的路由选路。 |
|||
接收策略 |
接收 |
当WAN站点与传统站点互访时,可以通过BGP控制访问路径。 WAN站点与传统站点已经建立邻居关系。控制Underlay BGP路由信息的接收:站点只接收自己想要接收的路由,限制WAN站点对传统站点LAN侧网段的访问。 |
||
匹配 |
类型 |
仅支持通过IP地址前缀(IP-perfix)进行路由过滤。 |
||
IP前缀列表 |
指定路由范围。几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掩码”≤“掩码范围下限”≤“掩码范围上限”。
|
|||
应用 |
过滤类型 |
过滤BGP路由,使当前站点不会从Underlay网络中接收指定网段的BGP路由。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设备 |
选择“互联口配置”中配置的核心设备和网关设备作为BGP路由的配置对象。 |
|
优先级 |
静态路由的优先级(1~255),数字越小优先级越高。 对于目的相同的多条静态路由,如果配置相同优先级可实现负载分担,如果配置不同优先级可以实现路由备份。 |
|
目的网段/掩码 |
指定静态路由的目的网段和掩码。 |
|
下一跳 |
下一跳类型 |
为静态路由指定下一跳的类型。
|
IP地址(仅当“下一跳类型”为“IP地址”时需要配置) |
静态路由的下一跳IP地址。 |
|
探测(仅当“下一跳类型”为“IP地址”时需要配置) |
使能静态路由与NQA测试例联动。 |
|
目标 |
静态路由与NQA联动时仅采用ICMP测试例来检测源端到目的端的路由是否可达。指定NQA测试例的目的地址。 |
参数名称 |
说明 |
||
---|---|---|---|
设备 |
选择“互联口配置”中配置的核心设备和网关设备作为BGP路由的配置对象。 |
||
进程ID |
OSPF进程号,可以根据业务类型划分不同的进程。 |
||
通告默认路由 |
将缺省路由通告到普通OSPF区域。仅AR设备支持此参数。 |
||
默认路由开销 |
默认路由的开销,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0~16777214。缺省值是1。仅AR设备支持此参数。 |
||
内部优先级 |
OSPF协议路由的优先级,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1~255。仅AR设备支持此参数。 |
||
ASE优先级 |
AS-External路由的优先级。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1~255。仅AR设备支持此参数。 |
||
接口参数 |
区域ID |
OSPF区域标识。 |
|
接口名称 |
运行OSPF协议的接口名称。 |
||
验证模式 |
OSPF区域所使用的验证模式,包括简单模式,安全模式和无 |
||
Key |
接口密文验证的验证字标识符,必须与对端的验证字标识符一致。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1~255。 |
||
密码 |
明文验证字或者密文验证字,字符串形式,可以为字母或数字,区分大小写,不支持空格。仅认证类型是安全模式和简单模式时支持。
|
||
Hello报文间隔 |
接口发送Hello报文的时间间隔,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1~65535,单位是秒。 |
||
DR优先级 |
接口在选举DR时的优先级,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0~255。 |
||
开销 |
接口上运行OSPF协议所需的开销,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1~65535。缺省值是1。 |
||
路由引入 |
协议 |
引入的路由协议类型。可以支持引入静态路由、直连路由和BGP路由。 |
|
进程ID |
路由协议的进程ID。 |
||
开销 |
引入路由的开销值,整数形式,取值范围是0~16777214。缺省值是1。 |
||
路由过滤 说明:
仅AR设备支持此参数。 |
发布过滤 |
策略 |
过滤OSPF路由,使指定网段的OSPF路由不会通过当前站点发布到LAN侧网络中。
|
过滤地址 |
指定路由范围。几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掩码”≤“掩码范围下限”≤“掩码范围上限”。
|
||
接收过滤 |
策略 |
过滤OSPF路由,使当前站点不会从LAN侧网络中接收指定网段的OSPF路由。
|
|
过滤地址 |
指定路由范围。几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必须满足“掩码”≤“掩码范围下限”≤“掩码范围上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