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定义
MPLS作为可扩展的下一代网络的关键承载技术,提供具有QoS保障的多业务能力,并且MPLS引入了一个独特网络层次,新的网络层会引起的相应的故障。因此,MPLS网络需要具备OAM(Operation Administration & Maintenance)能力。
关于MPLS OAM需求背景的详细介绍可参考ITU-T Recommendation Y.1710。关于MPLS OAM实现机制的详细介绍可参见ITU-T Recommendation Y.1711。
目的
承载MPLS的服务层(server-layer),例如SONET/SDH,以及利用MPLS的客户层(client-layer),例如IP、FR、ATM,都有各自的OAM机制。但MPLS网络层本身的故障不能完全通过其他层的OAM机制解决。并且,网络技术的分层要求,也需要MPLS具有自己独立的OAM机制,从而减少各层之间的依赖关系。
使用MPLS OAM机制,可以有效地检测、确认并定位出MPLS层内部的缺陷;报告缺陷并做出相应的处理;在出现故障的时候,能够提供保护倒换的触发机制。
MPLS OAM是一种完全不依赖于任何上层或下层的机制,在MPLS的用户平面实现以下功能:
检测链路的连通性
衡量网络的利用率以及度量网络的性能
在链路出现缺陷或故障时迅速触发保护倒换,以便能根据与客户签订的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s)提供业务
受益
- MPLS OAM可以实现快速检测并监控网络中链路连通状态,并为衡量网络性能提供参考依据,从而降低运营成本。
- 在发现链路通信故障时可以快速地帮助运营商切换到备份通道以便恢复通信,减少缺陷持续时间,从而增强网络可靠性。
MPLS OAM基本检测
MPLS OAM基本检测功能主要是指对LSP的连通性检测。
如图3-1,MPLS OAM的工作过程如下:
入节点发送CV/FFD(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Fast Failure Detection)检测报文,报文通过被检测的LSP到达出节点。
出节点把接收到的报文类型、频率、TTSI(Trail Termination Source Identifier)等信息与本地记录的应该收到的对应值相比较,判断报文是否正确,并统计检测周期内收到的正确报文与错误报文的数量,从而对LSP的连通性进行监控。
当出节点检测到LSP缺陷后,分析缺陷类型,通过反向通道将携带缺陷信息的BDI(Backward Defect Indication,后向缺陷通告)报文发送给入节点,从而使入节点及时获知缺陷状态。如果正确配置了保护组,还会触发相应的保护倒换。
反向通道
在配置OAM基本检测功能时,需要为被检测的LSP绑定一条反向通道,传送BDI报文。
反向通道是与被检测LSP具有相反入节点和出节点的LSP。
具体来说,承载BDI报文的反向通道支持以下两种类型:
专用反向LSP
共享反向LSP
MPLS OAM自动协议
ITU-T Recommendation Y.1710协议中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例如:
如果LSP入节点晚于出节点开启OAM功能,或出节点开启而入节点不开启OAM功能,出节点将产生连通性检测丢失dLOCV(Loss of Connectivity Verification defect)告警。
如果LSP的出节点开启OAM功能,而入节点的OAM功能被去使能,出节点也将产生dLOCV告警。
当需要修改检测报文的类型以及频率时,必须先分别在出节点和入节点停止OAM功能。
入节点和出节点的OAM参数需要分别配置,这容易导致人为的检测报文类型及发送频率配置不一致。
NE40E实现OAM自动协议解决ITU-T Y.1710中存在的问题。
OAM自动协议在出节点配置,提供首包触发和动态启停功能。